当前位置:萝卜文学 > 网络资讯 > 庙宇是什么意思(宫观庙宇是什么意思)

庙宇是什么意思(宫观庙宇是什么意思)



汉字真的是博广精深庙宇是

什么意思。

从“庙”和“宇”的源流演变,即可窥见一斑。

先说“庙”。

庙宇是什么意思(宫观庙宇是什么意思)  第1张

目前,殷商的甲骨文中尚未发现或释读有“庙”字——注意,只是还未发现或释读。

西周的籀书,或称大篆,已有“庙”字。见下图:

到了东周列国,秦篆,后称小篆,里面“庙”的写法,反而繁化了。见下图: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廟”的解释是:“尊先祖皃也。从广,朝声。”并说明古文籀书写为“庿”。

“皃(maò),颂仪也”。指的是祭祀先祖的仪式。清代段玉裁,对此做了具体解释——“尊其先祖,而以是仪皃之”——尊仰祖先,于是以庄重礼仪祭祀他们。

“皃”,其实就是“貌”。“仪貌”、“礼貌”的说法,皆由此而来。

“廟”字从“广”(yǎn)。《说文》解释说:“因厂为屋也。从厂(yǎn)”。厂是山石之厓(yá)。“广”是象形字,像厓上有屋。后来造出来的很多与房屋建筑有关的字,以“广”为偏旁。

对小篆为何把籀书“庿”改成了“廟”,段玉裁做了解读。他说:“朝”还是依“苗”音。把“苗”换成“朝”,是因为庙里祭祀的,都是朝廷的先人。这种改动,是汉字中的“会意”。

这就涉及到“廟”的“功能”了。段玉裁说,宗廟只是祭祀祖先,“凡神不为廟也。为神立廟者,始三代以后”。

三代,说的是夏商周,这是古代认为的“圣明时期”。这三代,不为神鬼立廟。当时的中国,确也还没有宗教。佛教传入,大约在汉明帝时期(公元67年前后),当时叫浮屠教。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陕西咸阳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创立了最早的道教学派——茅山道派。但影响很小。直到东汉末年,也就是300年后,道教才真正兴起。

汉以后,各种拜神的庙宇才在中国兴起。

所以,在秦汉之前,“庙堂之高”,非朝廷莫属。

这里要插入几句。国外认为,中国人不信神——不信他们的神,所以没有信仰。这个说法不对。自氏族社会起,中国就极为重视祭奠祖先,信仰祖先。这是与“祭天”合二为一的。

许慎在《说文》里对“帝”的解释是:“王天下之号也”。“王(wàng)是动词,“掌管”的意思。这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特点。谁能够“王天下”,不单只靠武力,更因为其祖先与“天”是合一的。因此,祭祖就是祭天,反之亦然。

远古的祭祀活动,称为“帝”,主持祭祀活动的部族首领也称为“帝”。这是黄帝、帝喾、颛顼、帝尧、帝舜这“五帝”名号的由来。

许慎在《说文》里,对“宗”的解释是:“尊祖庙也”。氏族社会之后是奴隶社会,祖庙叫“宗”。王是宗庙的主祭人,所以王也称宗。殷代,即已有了“高宗”、“太宗”、“中宗”等称谓。以后历代帝王,都以“宗”而称之,如唐太宗、宋高宗等等。

(孔庙)

再翻回来说庙。

前面说到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庙”字。据《周礼》记载,夏商的确不称“庙”。“天子”的宗庙,夏朝称为“世室”;殷商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但也称为太庙了。《论语·八佾》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孔老夫子也生怕在太庙中有什么不得体之举。

到了周朝,不是只有天子才能享配“太庙”了。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可能因为功劳太大,同样享有自己的太庙。其他的诸侯们,都可以立庙,只不过大小和名称有别。《公羊传》说:“周公称大(太)庙, 鲁公称世室,羣公称宫”。《礼记》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汉代以后,逐渐有了民间的神衹庙。刘邦在长安兴建了城隍庙。各地逐渐有了土地庙、河神庙、龙王庙、山神庙、妈祖庙等等等等。还有了姜女庙、屈原庙、武侯庙、岳王庙等等等等。孔庙,或文庙,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规格远远高于其他民间庙宇。关帝庙,供奉“武圣关公”,理论上规格与孔夫子“平级”。

再说“宇”。

甲骨文中已有“宇”字。写法如下:

《说文》说:“宇,屋边也。从宀(mián),于声”。“宀”,古屋之象形。

籀书及小篆“宇”字写如下:

“宇”的原意为屋边或屋檐。诗经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是为此意。

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宇”还有三个引申义。

第一,引申以卑下称尊上。《左传》里有“在君之宇下”的说法。后来俗语“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大概来源于此。

第二,引申为“边界”或“边际”。还是《左传》里说:“失其守宇”——丢掉了把守的边界。

第三,引申为大。《文子》及《三苍》云:“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

这是早期“宇”的含义。

后来,“宇”被人们用来和“屋”组词。《后汉书》里有了“葺理屋宇”的用词。至晚在隋,“庙宇”一词出现在诗中。“庙宇”就是“庙”。“宇”在这里和“屋宇”用法相同,没有特别含义。

庙宇是什么意思(宫观庙宇是什么意思)  第2张

至于“器宇轩昂”、“眉宇之间”等等,就又是明清以后的引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