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萝卜文学 > 文化常识 > 星际穿越太震撼了

星际穿越太震撼了



  好在,本文所述并非深奥的物理学,而是面对地球荒芜,人类垂危,科学家所做的两个打算:A计划和B计划。

  A计划:把整个宇航局建成一个巨大的、可以在太空中供人类生存的空间站,将地球上现有的人类带进这个空间站,然后升空而起,前往宜居星球。但这个计划遇到了瓶颈,如果解决不了重力问题,空间站就离不开地球,地球上现存的人类还是会留下来并逐渐死光。

  B计划:若A计划不能实现,就只能进行B计划,也就是主人公一行出发外太空时,携带着很多人类授精卵,一旦到达宜居星球,就开始将这些授精卵孕育成人,然后逐渐扩大数量,以期未来达到自然繁衍所需的数量,让人类种群不致灭绝。

  可见,A计划注重的是个体,是那些尚在地球上挣扎求生的人;B计划则代表人类整体,也就是忽略那些尚在地球上挣扎求生的人,把他们视为可放弃的部分,转而拯救人类这一物种,只要人类这一物种不灭绝,就是胜利。

  回看一下《星际穿越》的剧情:当人类眼看就无法在地球上生存时,宇航局收到三个探险队员的回音,表示这三个人到达的星球有可能是宜居的,于是,主人公库柏受邀和几个同伴一起,驾驶飞船去往这三个星球查看情况,如果其中真有宜居星球,那么,A计划就能够带着现存人类通过空间站去往那个宜居星球,如果A计划失败,就退取B计划。

  从这场旅行开始之前,个体与整体,就在影片中不断地产生着冲突。

  飞行员库珀不断地在陪伴女儿和离家拯救人类之间做出选择,他之所以最终接受了任务,是因为他以为A计划可以实现,他可以回到地球,和女儿墨菲一起进入空间站,去往宜居星球。

  但库柏一行通过虫洞后,发现飞船在外星停留的一个小时相当于地球上的七年,即使探险小组能够完成任务,地球上的人恐怕也等不到移居外星的那一天了。库柏于是又要在与女儿重逢和拯救人类之间做出抉择,但他此时已经别无选择,只能迎难而上。好在,A计划仍有机会实现,库柏并没有绝望。

  然而很快,库柏就得知A计划出问题了。迈克尔凯恩饰演的教授对库柏、对自己的女儿,对众人都撒了一个谎,他总说有一个公式还没有解开,但其实他早就解开了,而那并没有什么用,重力问题仍然解决不了,空间站不可能升空,留在地球上的人只能等死。教授之所以撒下这个谎,大约只是为了能让女儿能够坐飞船离开,去新星球寻求生路,但他也因此将库柏和他的女儿墨菲分开了,所以他在死前,说了一句“SORRY”。

  库柏的悔恨无以言表,早知如此,他宁可留在地球上陪伴女儿一起死,也不愿意来到太空冒险,且不说他能否回到地球,若能回去,女儿墨菲那时恐怕早就度过一生,不在人世了。于是,当库柏进入一个神秘的时间空间时,他来到自己出发的那一天,用尽办法想与当时的女儿联系,让她阻止自己离开……

  看到这里,作为一个看惯了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观众,内心难免陷入分裂。

  牺牲个体,拯救整体,难道不是电影界一贯正确的选择吗?《复仇者联盟4》里的钢铁侠,明明心里想的都是老婆和女儿,想着幸福温暖的小日子,根本不愿意复出,这样的人,最后都伸明大义,为了整个地球,打了一个使自己陨命的响指,救地球人类于危难之中……《星际穿越》里的库柏为什么就不能学学钢铁侠,钢铁侠也有一个女儿,不是吗,而且每天爱他三千次……

星际穿越太震撼了  第1张

  但《星际穿越》不是这样拍的。《星际穿越》与《复仇者联盟》不同,在科幻点方面并非天马行空、胡思嗨想,而是深具理论基础,在人性方面也更加贴近生活,不搞漫画书里那种超级英雄式煽情。因而,《星际穿越》更加突显个体的重要性,芸芸众生里,看似像蚂蚁一样活动的人群,那些男人,莫不是心牵儿女的父亲,那些女人,也莫不是想念父亲的女儿,那些个普普通通的人,莫不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这些生命都很重要,这些生命也都不想成为被牺牲的那部分。

  于是,A计划和B计划虽然都是《星际穿越》里的人类拯救计划,但至终,打动观众、让观众泪流满面的,并不是人类物种得救的B计划,而是地球上残存人类得救的A计划,是那一个个眼看就被放弃、被丢下、被任凭自生自灭的个体生命的得救。

  想必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心中,惟有眼前的个体得到拯救,整体的存在才有意义。而事实上,在影迷心中,同样也是个体占有最重的感情份量,即便是当钢铁侠以自己的死拯救地球的时候,影迷心中充满的都是钢铁侠的个体形象,而非得救后的全人类。

  《星际穿越》还向观众展示,有些人心牵个体,但所牵个体并非他自己,比如库柏;有些人表面心牵全人类,但其实心里想的都是自己,比如曼恩博士。

  马特达蒙饰演的曼恩博士,是前期探险家之一。曼恩之所以参加探险,是因为面对必死的地球,他需要寻一条活路,而他又相信自己必定会到达一个宜居星球。然而,当他到达某星球后,当即发现这里并不宜居。此时,他才不会像其他探险者那样英勇地在此等死,而是发送假冒宜居信息,然后等待其他飞船来此,以便夺船离开。曼恩在整体与个体中,选择的永远是自己这个个体,不惜以卑鄙的、谋害他人的方式,求得自己的生存。

  安妮海瑟薇饰演的布兰德也要面临整体和个体的选择,在两个可能宜居的星球只能二选一的情况下,布兰德想去她的男友前往的星球,哪怕她的同伴都不同意,并认为她感情用事,但若由她选择,她一定会奔向男友所在的星球,这必定不仅仅是因为她了解他,知道他不会撒谎,同时也是因为她爱着他。

  杰西卡查斯坦饰演的成年墨菲,则在一开始就选择了个体,选择了所有和她一样在地球上等死的人,她的这一选择,也可以称为别无选择。墨菲并没有因为B计划的存在而感到欣慰,反而一直生活在A计划不能实现的绝望和挣扎中,她从来都不甘心就这样被丢在地球上等死,也不觉得人类胚胎能够在外星繁衍是一种对她和其他人的抚慰,在她看来,只有A计划才是真正的计划。

  事实上,也许绝大多数人,甚至是所有人,在自己行将灭亡的时候,都不会因为某个与自身毫不相干的B计划的存在而感到高兴,反而会因为自己没能处在B计划中,而感到绝望和悲伤。

  至此,《星际穿越》的A计划和B计划,已经成为两个代表个体与整体的符号。面对各种各样的灾难,对于整体而言,B计划是不可或缺的,只要幸存人数足够繁衍,人类就是赢家;但B计划永远只能是备用计划,永远只能处于B的位置,因为还有一个A计划必须优先于B计划,那就是,对于个体而言,只有你活着,才是赢家。

星际穿越太震撼了  第2张

  是赢是败,且看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倘若你是B计划里的冷冻胚胎,将来孕育为人时,日后就可以对自己繁衍的孩子说:“我们赢了,人类赢了!”

  而如果你是A计划里那些已经出生并留在地球上、没等到空间站升空的人,你垂危之际,会不会泰然又欣慰地想,“嗯,我死不要紧,我家里人都死了也不要紧,因为人类不会灭亡,还有飞到外星的冷冻胚胎呢,人类还会继续繁衍的……”会有人这样想吗?

  影片接近结尾时,库柏回到了人类中间,发现空间站已经飞到土星附近,A计划已顺利实施。整部电影里,除了库柏找到 *** 与女儿进行超时空交流那场戏之外,最激动人心的另一场戏就是展现A计划成功的壮观场面,宏美的空间站里,高楼林立,绿意盎然,人类一边在此生活,一边向着宜居星球前进……此时此刻,相信所有影迷的心中都充满了欣慰,这欣慰不是B计划里那些冷冻人类胚胎带来的,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得救后带来的。

  《星际穿越》是如此深谙人的心,又懂得人的道,它表达的意思很清晰:一个真正好的计划,就是要把每一个当下个体都放进计划里,不使一个遗落,也不使一个成为可以被利用或放弃的代价。

星际穿越太震撼了  第3张

  看一部电影,也是过一种人生,很多影迷心里都会发生代入效应,即把自己想像成电影中的某个角色,体会这个角色的情感,感受这个角色的人生。有些电影,比如《复仇者联盟3》,当灭霸打响指的时候,倘若你比较冷血,你可以不去代入那些灰飞烟灭的角色,只代入幸存的角色,然后产生一种“地球人口少了一半可真舒服”的欣慰,并希望消失的另一半人不要再活过来了。

  但在《星际穿越》中,没有什么绝对幸运的角色可以让冷血的观众把自己代入其中,从而觉得灾难与自己无关,因为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历经了生死劫。这仿佛是这部电影最精明的策划,让所有人无一例外地都只能把自己代入到那些奋力求生的个体中,毕竟胚胎无感,谁也不会把自己代入一个冷冻胚胎中,然后舒适地感受出生在新星球上的喜悦。A计划与B计划,个体与整体,究竟哪一个更重要?全看你身处哪个位置中。而在《星际穿越》里,你别无选择,因为你已经出生在地球上了。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高明,再次可见一斑,由此留给影迷的思考也十分丰富。

  生活中,也许我们还不会遇到地球荒废这样可怖的末日,但仍旧会遇到各种各样其他坏事,当坏事发生后,对于个体而言,没有B计划,只有A计划。

  所以,我们不要自以为自己处在B计划中,可以高枕无悠,并冷血地观望处于A计划中的那些临危者,认为那些人就是可以被牺牲掉的人,甚至把他们的辛劳当马戏看,把他们的挣扎当八卦看,把他们的悲苦当瓜吃,却不去想,那些人临危的今天,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将要临危的明天。因为,我们所有已经出生的人,都生存在同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