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萝卜文学 > 网络文学 > 课程思政的经典教学案例分析推荐

课程思政的经典教学案例分析推荐



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一

关于课程思政,首先必须解决一个思想问题,那就是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一门课程都负有思政的使命和责任。对于学生来讲,不管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其共同任务就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政治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是“信而学”,她就会有动力,往往是真信真学,愈信愈学,愈学愈信。在学生“信而学”有学习动力的情况下,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做起来就会顺风顺水、容易见效。然而,教师面临的学生是个体的、千差万别的,需要解决不仅有“信而学”的问题,更要解决“学而信”的问题。解决“学而信”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因学而信,学以坚信,这更能检测和考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

教师讲的道理要说服学生,必须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这就是 *** 和形式要吸引人,道理和内容要说服人。现实的问题重点在于,教师的道理有一大堆,但很多时候欠缺的是 *** ,欠缺把这些道理让学生接受的有效 ***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还必须在了解和联系学生方面下功夫。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真实全面的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正当合理的需要,同时教师要引导和创造学生的需求。

温松梅老师这学期讲授《婚姻家庭法学》这门课程,这是一门法学专业选修课。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当中,婚姻家庭关系是最具普遍性的社会关系。婚姻家庭学以夫妻关系、亲属关系为调整对象,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期间,大家都闭门不出,不管是被迫还是自觉,大大增加了家庭成员间相处的时间。家庭成员间因婚姻或血缘联结在一起,既受感情因素的影响,又受法律关系的限制。她将平等、尊重、忠实、责任等思政内容灵活的以案例形式融入课堂,通过案例中当事人的经历与教训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与界限,如和风轻抚面颊,细雨滋润心田。学生通过婚姻家庭法学的学习,不仅能够系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理、我国现行婚姻家庭继承法律制度,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践行尊老爱幼美德、贯彻男女平等的原则、树立家庭责任感,更能够获得分析和处理各种家事纠纷案件的能力。

法律从业人员接触较多社会中的复杂案例,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容易受到诱惑,做出知法犯法的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温老师一直努力进行将思政内容融进课堂的探索,在2018年获得平顶山学院第二届课堂教学优秀奖课程思政组教学竞赛的一等奖,为课程思政建设做了较为充分的思考与准备。

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二

一、案例主题

1.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是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性选修课。这门课主要讲授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及经典作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概貌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16年本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视频公开课,2014年被评为广州大学优质课,2018年被评为广州大学精品通识核心课。

“鲁迅经典《阿q正传》导读”,是本课程的第一讲。本讲主要围绕鲁迅对阿q形象的塑造,分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在转型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严峻形势,理解鲁迅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改造国民性的历史抱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

(1)知识目标: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道路,知晓《阿q正传》的研究现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拓展人生视野和艺术情怀,正确欣赏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

(3)情感目标:体验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洞察力、犀利的文化批判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体验母语写作的现代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思想品位。

(4)价值目标:培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

2.思政内容融入的理念和思路

通过鲁迅年轻时代弃医从文的文学选择和《阿q正传》中对中国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塑造,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现代中国的国民性问题,发挥文学教育“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将文学教育与价值观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投身于社会进步的历史洪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3.教学实践情况

采用大班教学、小班研讨和学生独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以“经典阅读——感性体验——理性领悟——人生浸润——价值认同”的渐进式教学 *** ,化解学生在经典学习中的知识障碍和畏惧心理,帮助学生理解鲁迅的文学忧思和家国情怀。通过课程教学,架起文学与人生的桥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019年被学校教学督导评为“学校代表性优秀案例”(广州大学“教学督导工作简报”2019年第9期)。

4.案例的思政教学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有可以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学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正如 *** 总书记所指出,科学技术可以从国外引进,但民族精神必须自己培育。文学教育在现代中国本质上是事关民族精神建设的一件大事,本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体验母语写作的现代魅力,拓展人生视野,激发生活热情,增进伦理共识,提升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二、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思政融入点

授课内容

思政融入点

教学过程和教学 ***

鲁迅小说《阿q正传》导读

1、家国情怀

2、启蒙立场

3、使命意识

一、教学过程

(1)鲁迅的生平和文学道路 (知识积累

(2)《阿q正传》研究现状 (知识梳理

(3)阿q形象透视 (情感熏陶与能力培养

(4)阿q与中国的国民性 (价值塑造与精神引领

二、教学 ***

(1)问题导学法——激发兴趣,拓展视野(知识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阿q正传》是鲁迅最有名的作品,很多同学在中学学过节选的《阿q正传》,对这部作品容易产生倦怠感,也有学生因中学老师教不得法,对鲁迅作品有畏惧感,采用问题导入法,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另一方面也能带领学生体验经典常读常新的独特魅力。

问题1:历史上有三曹、三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周氏三兄弟,你是否知道?

问题2:你是否知道鲁迅笔名的来历?

问题3:毛主席对鲁迅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你是否知道这个评价?你能说出他们两人的出生年代吗?

鲁迅和 *** 都是对二十世纪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伟人。作为大学生,应该了解他们的生平。

通过以上3个问题,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的中心。在回答这3个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会发现,虽然鲁迅的名字如雷贯耳,实际上自己对他的了解并不多,因此,学习欲望油然而起。

(2)文本细读法——体验经典文学的常读常新的文本魅力(能力培养与情感熏陶

文本细读是文学阅读中最常用的 *** 之一,但很多学生贪多求快,没有耐心细读,也不会细读,致使欲速而不达。

就教学而言,文本细读,也是解决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的不二法门。可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选取经典中的片段,进行示范教学,如:

阿q“一无所有”,甚至连自己的“姓”都没有,这是否真实?

这是本专题的难点之一。

首先,引导学生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展开思考:

(1)“苟活”与“装死”有没有区别?

(2)能否举出几部以“活着”为主题的现当代作品?

其次,采用比较法,将相关文本和电影改编进行对照研究,帮助学生深入研读鲁迅的笔法,并讨论鲁迅对阿q的态度。

说明:

(1)文本细读和比较研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探索中,学生切身体验到鲁迅小说语言的高妙和写实功力的卓越,这一点,对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提高他们的阅读自信心,是很有帮助的。

(2)综合运用文本细读与电影欣赏两种方式,在比较学习的视野中,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大大加强;同时,随着课程的挑战度增加,学生明显地感受到经典文本深度学习的魅力也在同步递增。

(3)通过对鲁迅小说的文本细读,带领学生体验母语写作的现代魅力,这一点,有助于进一步矫正学生迷恋“电影”而怠慢“文本”的阅读习惯。

(4)通过这个片段的学习,教会学生经典阅读要细致耐心,仔细读,慢慢品,越熟越有滋味。

(3)讨论法——深入阅读,提升境界(价值塑造

讨论1:阿q的“植物式”生存状态与他的“精神胜利法”有什么关系?

讨论2: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有什么可怕的?

讨论3:未庄的人有没有觉得阿q可怕?鲁迅是如何写出阿q的“可怕”的?

说明:

(1)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2)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3)文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将文学经典的学习引向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处,打通课堂与生活、校园与社会的隔膜,与历史对话、与人生对话、与心灵对话,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厚植学生的悲悯心,提高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帮助他们在思想上成长和人格上成熟。

三、案例意义

本专题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讲授了鲁迅经典作品《阿q正传》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对鲁迅的文学道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重要贡献进行了深入全面的介绍,对《阿q正传》的研究现状及其阅读难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和点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明白鲁迅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不仅由于他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且在于他以毕生的心血和精力,献身于中华民族觉醒和解放的伟大事业,堪称“民族魂”。鲁迅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鲁迅作品教学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励志作用,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是难得的好案例。

四、教学反思

1.实施效果及成果

(1)明确了课程的价值目标,提高了育人效果。较好地发挥了文学经典不说教、不枯燥,但有深度、有思想、有立场的优长,尤其是 *** 、郁达夫等名人的鲁迅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2)注重课程设计,较好地满足了大学生对有难度的高质量学习的需求,课程的挑战度增加了,学生的获得感也增强了。

(3)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与立场这三个维度,组织课堂教学和课下阅读,同步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学 *** 接地气,课堂互动感强,学生参与度高。

(4)课程总结成果《重视用文学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南方日报》(理论版)2019年5月13日发表,并被“学习强国”平台推送。

2.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1)大班上课与小班研讨的衔接不畅,经验不足。

(2)学生的课后阅读情况,参差不齐。

(3)总体上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绝大多数同学只是做到了上课认真听。

3.今后的改进思路和注意事项

(1)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如雨课堂等,优化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教学效果。

(2)加大课后阅读的指导和监控。

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三

课程思政的经典教学案例分析推荐

2008年教学改革的成功让我满怀期许地接受了《管理学》课程教学任务,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知识讲解学生肯定不喜欢,于是我将课程目标由教给学生管理学知识调整到训练和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继续灵活运用“项目引领法、任务驱动法、行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设计课程教学活动。

课程进行到第2周,我发现第3组的学生间有1位同学情况异常,具体表现为一是课堂上从不参与小组任何活动,包括讨论交流等,二是上周的小组课外作业他也没有参加(要求是集体一起完成),三是上课很准时,不迟到、早退、旷课,但到课堂后大多数时间都是抬头凝望天花板。于是我在课上布置完小组任务后就试着走近他,想通过交流了解他、改变他,试了两三次以后,我发现这样不行,因为即便是我每次走近到他身边,他在望天花板时照样望天花板,从不会因为我的走近而有丝毫改变;我每次主动找他交流,无论我问他什么,他给我的回答永远是“没、没有、不知道”三个标准答案。我曾一度怀疑这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比如精神或者心理障碍什么的,专门找班干部以及他寝室同学了解,得到的信息是这孩子生活中除了性格内向、少与人交往以外,一切都还正常。于是我陷入“该如何去改变这个学生,让他能主动融入到我的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深深的思考中,因为我对自已的课堂教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如果不愿进入我的课堂那我没有办法教他,但只要是进入了我的课堂,我就一定要让他在我的课堂上学有所获、感有所悟、行有所成,用一句话大家常说的话讲,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时间在我的思考中来到了第5周,受学校委派我有幸去参加一个会议,我提前几分钟赶到会场,听到了会议方播放的会前暖场音乐,旋律舒缓,歌声悠美,我迅速找到座位坐下后继续认真聆听着这首歌,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课堂上那个学生呆呆凝望天花板的系列镜头。歌声结束,我情绪激动,瞬间作了个决定:我一定要让这个学生听到这首音乐!因为这首音乐里的每一句歌词都是我想对这个学生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