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萝卜文学 > 网络文学 > 《数学的故事》经典观后感10篇

《数学的故事》经典观后感10篇



《数学的故事》经典观后感10篇

  《数学的故事》是一部由BBC执导,Marcus du Sautoy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一):原来the nature of maths 真的存在于nature 之中

  从图形到数目,从几何论证到代数消解,从特殊求解到寻找通式,……你可能无法感受每一次飞跃带给发现者的惊喜,但想想你从Cantor那学来的对无穷的理解,那就是古人发现零时的心情。

  透过三角学,几何被翻译成了代数;透过映射,我们在无穷间看出了大小;透过群,方程变得像某种对称结构般美妙……每每一把利剑撕开未知的阴霾,那片少有人知的黑白就被抹上了色彩。

  虽然自求解高次方程之后我就变成了过客,可我知道了:数学真的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就好像n^2-(n+1)(n-1) = 1不是来自代数变换,而是源于某个染缸前的起舞。

  .S. 我最自豪的就是上抽象代数课时发现中国剩余定理和Lagrange插值原来是一回事。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有机会说“唉,我就是生晚了点”^_^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二):用“东方数学”思考,用“西方数学”建构

  (本文是作者所在公司要求写的培训作业,拿来这里,算作以文会友吧。)

  《数学的故事》是BBC出品的纪录片,介绍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缘起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在观影过程中,本人获得了很多启发,具体内容见以下四点。

  一、数学的作用

  数学——特别是西方数学——起源于非常实际的目的,从土地测量到灌溉系统再到推理演绎体系,数学至少在四个方面满足了人类的需求:

  1 认知——认识物质世界的构成;

  2 测量——分配资源,制定各种标准;

  3 记录——财富积累;

  4 预测——改进生活条件。

  二、数学的意义

  对于西方世界而言,数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它的作用对象是具体问题,因此其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即从笨拙、刻板、繁琐的计算开始,待到这些计算成为常识之后步入推理演绎阶段。

  另一个意义是西方数学极强的社会性。只有社会生活才会涉及到用统一、通识的标准解决资源分配和物质交换问题,因此,数学是人类集体的智慧结晶,也是用之于集体的智慧,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寻求人类发展方向的工具和成果。

  东方数学思想在意义上与西方大不相同。东方思想视数学为神秘的甚至是神圣的事物,数学本身就是目的和对象,而不是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所以,在东方数学中,会出现中国人推崇的吉祥“8”、归一“9”,也会出现印度人发明的“0”、“负数”这样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

  东方数学的另一个意义是化繁为简。与西方数学发展起来的推理演绎不同,东方数学力求“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例如中国人轻巧的解方程 *** 。

  三、用东方数学思考,用西方数学建构

  东方数学长于灵活快速,弊在复杂计算上不够精确,西方数学严谨精确,因此难免迟缓繁琐。前者适合探索和突破,后者适合保持和积累。

  以常见的三道数学题为例:

  1小狗跑步问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距离是50千米。甲每小时走3千米,乙每小时走2千米,甲带着一只小狗,狗每小时跑5千米。这只小狗同时和甲一起出发,当它碰到乙后便回头跑向甲;碰到甲后又掉头跑向乙……如此下去,直到两人相遇。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2 假钱交易问题(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成本 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 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 人7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 100元. )

  3计算生日问题(用你的出生日,乘以12,得到数x,再用你的出生月乘以31,得到数y,只需要告诉我x与y的和,我就知道你的生日了。)

  前两个问题用西方数学按部就班去解题比较费力,用东方数学变通的思想就会很容易解出来,而第三题,如果不亲自列个方程,是很难看清其中玄机的。这就是东西方数学思想的鲜明对比。

  数据分析是一个强应用性领域,通常面临的都是悬而未决的探索性问题,尤其是数据分析应用于认知人类自身的心灵和特征时,往往具有更多的未知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需要更灵活的思想、更巧妙的方式和更多样的尝试,这是东方数学思想的长处。另一方面,复杂的变量关系也需要更严谨、精准的测量模型,这是西方数学思想的精髓。西方数学还有一项绝技,就是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转换,对于数据分析而言,这是数据可视化的基础,也是东方数学很难一蹴而就的。

  所以最终还是要发挥两者的长处,将其结合起来运用,才能获得更丰富、更有趣也更准确的发现。

  四、数学是真理吗

  数学是一个由粗放向精细发展的认知工具,也是一种以量化为主的认知思想,它诞生以来指导了包括天文学、建筑工程甚至艺术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并形成了被广泛认可的基础学科。然而,但凡工具总有不完美之处,数学的抽象也决定了它在某些时刻注定“不切实际”。只有在使用中扬其长避其短,才能不辜负数学之闪光点,不迷离数学之混沌处。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三):The Story of Maths 笔记

  对数学史可以有个大概的了解吧,BBC的纪录片都挺好懂的,按照时间顺序拍下来,结构很清晰

  想深挖一下莱布尼茨和希尔伯特

  ------------------------------------------------------

  【6000 BC-公元元年】

  古埃及-数学起源,记录主要出自{莱因德纸草书}

  1 目前所知最早的数学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人们对于土地面积的丈量。手指计数的到的十进制计算方式。

  2 记录了早期的包括乘除在内的运算,从中发现埃及人在最早的乘法运算中意识到了二进制的优势。

  3 埃及分数起源于食物的均分,由塞斯和荷鲁斯的传说作为分数符号(雄鹰和眼睛)。

  4 埃及人圆面积的运算精确程度非常,原因不明确。

  5 早期毕达哥拉斯定理:由边长为345的三角形得到直角。

  6 埃及数学特点:没有进行普遍性的证明

  7 削顶金字塔体积计算是微积分的雏形

  古巴比伦-几何模型和发达的计数制度

  1.六十进制:手指的12个手指关节乘以5根手指

  2 区别于埃及人,巴比伦人对位制进行区分

  3 历法运用月亮作为周期

  4 发现0未运用

  5 运用数学 *** 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并在叙利亚某些地区沿用至今

  6 二次方程:土地面积的计算,例如对问题“已知矩形一边求另一边”,运用切割和拼接求解

  7 对其是否已经深入了解直角三角形存在争议(普林顿322号泥板),但确实已经把早期无理数的求解(根号二)运用在学校,可以计算到小数点后4位

  古希腊-英雄和浪漫主义的数学,证明的魅力

  1 萨默斯是古希腊数学摇篮,毕达哥拉斯在此地建立了学校(600 bc)。

  2 调和级数:毕达哥拉斯在乐器上发现了和谐的和音间隔比例都是整数,由此提出了提出“万物皆数 ”一说。

  3 希波索关于无理数的发现推翻毕达哥拉斯关于有理数的理论

  4 柏拉图认为几何是解密世间万物的关键,提出了柏拉图立体(只由一种正多边形砌成的多边形),共五种,分别代表气火土水宇宙。

  5 欧几里得著有第一本数学教科书-几何原本,最大成就证明了柏拉图立体只有五种,分别是正四面体(三角形),正六面体(正方形),正八面体(三角形),正十二面体(五边形)和正二十面体(三角形)。

  6 阿基米德追求纯数学,闲暇好设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给出了规则图形的计算公式,得出π(近似的圆面积计算),解决几何体体积的计算(球体),死于罗马士兵手下。

  【 -13世纪 东方】

  古中国

  1 古代中国关于数学研究起源于简单的计数体系,利用竹签计数,十进制并位制区别。中国最早使用十进制。

  2 没有0

  3 数独的发明,又称“洛书”

  4 九章算术中包含246个实际相关问题,主要问题是怎么解方程

  5 秦九韶对三次方程的求解进行探索,得到了近似求解体积的 ***

  古印度-受到虚无主义文化影响,认为数学是虚无抽象的而非实际的东西

  1 3世纪中叶运用十进制,现代数字的发明者

  2 9世纪发明了0,0不再只是占位符号

  3 7世纪婆罗摩挲证明0的一些性质

  4 12世纪婆什迦罗第二从1除以0中得出无穷大的概念

  5 负数的发明(虚无主义的产物)

  6 婆罗摩笈多认为二次方程的两个解可以有负数并发明未知数xy

  7 三角学的发展运用到了天文学中,例如地日距离和地月距离之比,寻找计算任意角度的三角函数值的 ***

  8 马德哈瓦将无穷级数和三角函数结合,运用无穷想家概念得出π的精确值,正弦无穷极数的运用,早于莱布尼茨200年

   *** 帝国

  1 翻译其他文明的数学著作

  2 *** 阿尔·花剌子模介绍了 *** 数字并推广。他发明了代数学著有《复原和化简的规则》。代数学在二次方程的广泛运用,得出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13至19世纪】

  意大利

  1 13世纪 斐波那契将 *** 数字引入西方,被罗马数字使用者短暂 *** 后开始推广,他从自然界中得出斐波那契数列。

  2 意大利博格尼亚是当时欧洲数学思想大熔炉。

  3 塔塔利亚发现了任意三次方程的解法但未发表,后卡尔达诺和学生费拉里在塔塔利亚的研究基础上发现了四次方程的解法并发表。

  4 皮耶罗·弗朗西斯卡,数学家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熟练运用艺术家,名作包括《被鞭挞的耶稣》

  法国

  1 笛卡尔结合代数和几何,发明解析几何,宗教色彩浓厚

  2 皮耶尔·德·费马几乎发明了现代数论。他发明费马定理,其中一个是任意一个质数,如果除以4余1,它就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的平方和,职业是法官。费马小定理至今运用于信用卡加密系统。

  英国

  1 艾萨克·牛顿,故乡在格兰瑟姆,这里同时也是玛格丽特 撒切尔的故乡。22岁提出万有引力定律,随后提出微积分。痴迷于神学和炼金术直到莱布尼茨的出现才开始真正研究微积分。视莱布尼茨为竞争对手,并在微积分成果的归功上对莱布尼茨不甚公正。

  2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29岁时利用两个月发明微分和积分两种算法,同时他对对哲学和逻辑学的贡献巨大,乐于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二进制用于计算机技术的第一人。

  瑞士巴塞尔

  1 伯努利家族一共出了6位数学家,与牛顿莱布尼茨是同一时期的两人都支持莱布尼茨反对牛顿,对微积分的传播作用巨大,并运用微积分发明变分法 。

  2 莱昂哈德·欧拉(约翰·伯努利的学生)完善变分法和费马数论,开创拓扑和解析,发明e、i的符号,著有音乐理论相关书籍。拓扑学起源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工业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德国法国两国都对数学的发展非常重视,但两国的动因却大为不同:在法国,拿破仑需要强大的军队和武器,强调数学的实用性,而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特强调数学本身的价值。

  德国

  1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人称“数学王子”,哥廷根学者之一,他完善了虚数理论,创造了二维构象,确定了虚数的数轴位置,并开始思考空间的形状,早年便开始质疑欧式几何 。

  2 雅诺斯·鲍耶,高斯朋友的小孩,其父请求高斯教导自己的儿子未果,自己从事双曲几何的研究,但未能发表自己的成果郁郁而终。

  3 伯恩哈德·黎曼,哥廷根学者,他在1852年关于几何学的演讲,引发相对论的研究,并开始从事高维几何学的研究。

  【19世纪至今】

  欧洲

  1 {大卫·希尔伯特},哥廷根学者之一,1900年提出23个重要问题,标志着现代数学的诞生,其本人研究灵活多变,他认为对于数学,“我们必须知道,我们一定会知道”,没有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目前黎曼猜想仍然没有被证明。

  2 康托真正了解了无穷的概念。

  3 亨利·庞加莱,19世纪法国数学领军人物,他对天体运动轨道进行近似估计的错误,引出混沌理论-蝴蝶效应。提出拓扑学中的难题“庞加莱猜想”。

  3 科尔特·哥德尔,维也纳学派,不完备理论的提出(开始于“此命题无法证明”这个命题)。

  纳粹接手政治后,犹太数学家遭到迫害,奥地利和德国的数学奄奄一息,500年历史的欧洲数学中心消失了。

  1940年左右当时一流的数学家为了躲避纳粹纷纷来到美国普林斯顿研究中心

  1 保罗·科恩 解决了阿尔伯特第一问题,2007年去世以前仍然在证明黎曼猜想。

  2 索菲亚·柯瓦列芙斯卡娅,第一位女性数学教授

  3 茱莉亚·罗宾逊 亚利桑那州 对希尔伯特第十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罗宾逊猜想”但未能解决。

  4 马季亚谢维奇·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在茱莉亚的成果上成功给出了第十问题的否定答案

  5 尼古拉斯·布尔巴基-一群法国数学家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四):summary

  1.River Nile→Egypt:flooding of the Nile, calendar

  measurement: used their bodies to measure the world: A palm was the width of a hand, a cubit an arm length from elbow to fingertips, Land cubits, strips of land measuring a cubit by 100,

  fingers: 10 base, no place value: The sign for 1 was a stroke; 10, a heel bone; 100, a coil of rope;1,000, a lotus plant.

  Rhind Papyrus(recorded by a scribe called Ahmes 1650BC): how to multiply two large numbers together: binary system(Lebniz 3000 later);

  Mancala: divide 10 loaf between 9 people; 非洲棋棋盘: area of circle(diameter 9) = square(sides 8), pi,

  the Eye of Horus: golden ratio

  ythagoras' Theorem: 345(concrete number not general proof)

  Moscow Papyrus: volume of pyramid

  Damascus:

  The Babylonians controlled much of modern-day Iraq, Iran and Syria, from 1800BC.

  12 knucle and 5 finger: 60 base, place value

  The Babylonians' calendar was based on the cycles of the moon, cycles were recorded: angular measurement: 360 degrees in a full circle

  zero 0

  quadratic equation: geometric trick

  limpton 322: Pythagoras' Theorem:

  Greek, Palmyra in central Syria

  ythagoras' Theorem

  music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harmonic series.

  Hippasus: irrational number

  Timaeus: Platonic solids: The tetrahedron(四面体) represented fire.

  The icosahedron(二十面体), made from 20 triangles, represented water.

  The stable cube was Earth.

  The eight-faced octahedron was air.

  the dodecahedron,made out of 12 pentagons, was reserved for the shape

  which captured Plato's view of the universe.

  Hypatia

  2.

  China

  decimal place-value system

  According to legend, the first sovereign of China, the Yellow Emperor, had one of his deities create mathematics in 2800BC, believing that number held co *** ic significance. And to this day, Odd numbers are seen as male, even numbers, female.

  Legend has it that thousands of years ago, Emperor Yu was visited by a sacred turtle that came out of the depths of the Yellow River. On its back were numbers arranged into a magic square, a little like this.

  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

  rahmagupta

  i=4(1-1/3+1/5-1/7+...)

  3.The Frontiers of Space

  Mountains of the Moon尼罗河之旅→Piero della Francesca(1415~1492), Urbino, northern Italy: perspective透視法, The Flagellation of Christ被鞭挞的耶稣→In France, Germany, Holland and Britain: mathematics of objects in motion

  village of Descartes, Loire Valley→Descartes (1596~1650 France): lied in bed, soldier(mercenary),1628 in the Bavarian Army: the key was to build philosophy on the indisputable facts of mathematics.Numbers could brush away the cobwebs of uncertainty.

  (left army)→Leiden, Holland: 1637 link algebra and geometry

  →Church, Marin Mersenne: Parisian monk, 17th century Internet hub, publicised some new findings on the properties of numbers by →

  ierre de Fermat (1601~1665 France) → Beaumont-de-Lomagne near Toulouse→magistrate, hobby; invent modern number theory: Last Theorem, Little Theorem:密码的基础; 除四余一的指數=a^2+b^2

  →Isaac Newton (1643 ~1727 England)→Grantham→village of Woolsthorpe→stepfather, Great Plague of 1665, came back to Lincolnshire from Cambridge: new theory of light, discovered gravitation, scribbled out Calculus(vs Greece: static geometry): circulate his thoughts among friends; professor, an MP, Warden of the Royal Mint in the City of London

  →Gottfried Leibniz (1646~1716 Germany)→Hanover→ invent practical calculating machines that worked on the binary system→gardens of Herrenhausen: maze→Within five years, he'd worked out the details of the calculus, happy to make his work known, (Quite often revolutions in mathematics are about producing the right language to capture a new vision) Leibniz's notation

  →Basel, Switzerlandl:commercial hub of the entire Western world→Bernoullis*6: Johann I, Jakob: worshipped Leibniz, distribute calculus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get the ball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 in the fastest time possible: cycloid, calculus of variation

  →Leonhard Euler (1707~1783 Swiss)→boat across the Rhine→1728, 1766~83 by the help of Daniel Bernoullis, St Peter *** urg, Russia→calculus of variation, Fermat's theory of numbers: crystallised in Euler's hands; created topology and *** ysis, notation e and i, popularised the use of the symbol π; prime numbers, optics, astronomy,devised a new system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wrote a textbook on mechanics, and even found time to develop a new theory of music; 13 children, 5 survived to *** hood, lost most of his eyesight→1735 1+1/4+1/9+1/16=π^2/6(Basel problem, the Bernoullis tried and failed to solve it)

  oth France and Germany were caught up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 that was sweeping Europe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France: Napoleon(1769~1821), usefulness of mathematics: Joseph Fourier(1768~1830)

  German: Wilhelm von Humboldt (1769~1859),valued mathematics for its own sake

  →Gottingen→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1855 Germany): Prince of Mathematics→father was a stonemason, criticized Euclid's geometry at 12; at 15, discovered a new pattern in prime numbers, which had eluded mathematicians for 2,000 years; at 19, discov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17-sided figure→keep a diary in Latin: first intimations of the theory of elliptic functions, Riemann ζ function→imaginary numbers→distrustful and grumpy, di *** issal or lack of interest in the work of lesser mortals→Tower of Gauss

  Transylvania, Romania →Jámos Bolyai(1802~1860 Romania): hyperbolic geometry, army → Nikolai Lobachevsky(1792~1856 Russian)

  →Bernhard Riemann(1826-1866 German): the only one Gauss supported, very shy→Luneburg, northern Germany→1852 lecture on the foundations of geometry1852, multi-dimensional space →(read of) Legendre(1752~1833) → La Defense: hypercube architecture

  4.

  1900, Sorbonne, Paris,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David Hilbert (1862~1943 Germany): 23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set the agenda for 20th-century maths and he succeeded

  →Halle, East Germany→Georg Cantor (1845~1918 German): the first person to real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infinity and give it mathematical precision; →George Handel (1685~1759 Germany)→ different infinities, manic depression, continuum hypothesis: Is there an infinity sitting between the *** aller infinity of all the whole numbers and the larger infinity of the decimals?

  →Henri Poincaré (1854~1912 France): (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England) regards him as the greatest man France had produced)→Paris→very strict about his working da, two hours of work in the morning and two hours in the early evening; In 1885, King Oscar II

  of Sweden and Norway offered a prize of 2,500 crowns for anyone who could establish mathematically once and for all whether the solar system would continue turning like clockwork, or might suddenly fly apart: 3 body problem

  →Kaliningrad(Konig *** erg) 7 bridges→solved by 1735 Euler →topology→St Peter *** urg→1904 Poincaré conjecture→2002 solved by Grisha Perelman(1966~ Russia)

  →Gottingen→although there are infinitely many equations, there are ways to divide them up so that they are built out of just a finite set,

  like a set of building blocks →1930 'Wir mussen wissen, wir werden wissen.'→Vienna→Kurt Godel (1906~1978 Austria)→Incompleteness Theorem: within any logical system for mathematics there will be statements about numbers which are true but which you cannot prove. "This statement cannot be proved."~(?r:?s:(P(r,s)∧(s=g(sub(f2(y))))))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Princeton, New Jersey→Hermann Weyl(1885~1955 Germany)→John Von Neumann(1903~1957 Hungary)→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Germany) & Kurt Godel

  →Paul Cohen→proved continuum hypothesis: 2 system→Peter Sarnak

  ofia Kovalevskaya(1850~1891 Russia), Emmy Noether(1882~1935 Germany)→Julia Robinson(1919 America)→Phoenix, Arizona→UC Berkeley→marry Raphael Robinson→Hilbert's tenth problem: if there was some universal method that could tell whether any equation had whole number solutions or not→Robinson hypothesis→St Peter *** urg→ Yuri Matiyasevich→29th May 1832, Evariste Galois, Paris→Andre Weil: algebraic geometry→Nicolas Bourbaki→Alexandre Grothendieck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五):数学的历史

  只看了前三集

  第一集

  计算和测量,和土地分配、赋税、建筑有关

  实际应用中,数学离不开图形、几何体,以图像形式表达,而不是数字形式,数字用象形文字表达

  谈到度量衡、进位制、乘法的计算 *** 、圆形面积的计算、分数的应用(收入分配)、二次方程的计算、黄金分割的由来,数字0的缺失,无理数

  数学发展的雏形:古埃及、巴比伦

  定理证明的兴起:古希腊

  柏拉图、欧氏几何、阿基米德(近似值和精确值、体积算法)

  第二集

  中国数学的辉煌历史,十进制、数列、原始数独、剩余数、方程、三次方程,应用于建筑、天文、历法等,九章算术

  印度对现代数学的贡献: *** 数字,数字0和负数的发明,方程的未知数,三角学(任意角度的正弦值),无穷级数

  中世纪的 *** 帝国,巴格达智慧馆,代数学(数学运算法则),二次方程的原理和公式

  意大利:数列、三、四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第三集 空间的边界

  法国:笛卡尔——坐标(几何和代数的结合)、曲线的算法

  费马——质数,一些数学运算规律

  英国:牛顿——微积分(描述动态的事物,如瞬时速度)

  德国:莱布尼茨——微积分、二进制的计算器

  瑞士巴塞尔:伯努利家族——变分法(应用于商业、工程、设计等领域)

  俄罗斯:欧拉——拓扑、解析、数学符号、无穷求和

  德国哥廷根高斯、罗马尼亚鲍耶(虚拟几何)、黎曼(高维几何)

  主持人经常强调一个观点,就是数学家要精准,不能只是近似。从中隐约捕捉到一些数学家的解题思维。可能是教授的缘故,再次领略英式英语精湛严谨的魅力。感觉研究数学纯粹是一种爱好,是混不到饭吃的。但他们究竟是怎样产生诸多这样那样的想法呢?这些想法从何而来?又竟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真的不可思议。如果能举出更多数学应用于商业的例子就好了。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六):孤獨的數學家們

  看完全部四集,發現西方包括埃及和中東,對歷史保留得都蠻好,有專門的人去研究去看護去展現,馬庫斯每到一處,總是 能找到這樣的人來講一講當地的歷史及現狀,唯獨某地,除了The Great Wall之外,只有幹biabia的文字以及各種面癱式的漠然。#數學家都是精神分裂者,要么兒時孤僻要么晚年崩潰。# 而且是越到近代越瘋狂……

  前兩集數學的起源,主要是各文明古國的先輩們在生產生活中的發明和創造,適合中小學生觀看。印度人真心聰明絕頂,別國都是實踐中來知識,古印度人硬是想像出來靈,以及負數的原型,了不起!

  第三集主要介紹自希臘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工業革命之前的數學世界,第四集是最近300年,適合大學生觀看。

  哎 我要買D9給娃娃們普及!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七):数学家那些事

  数学家是一群很特别的人,这是我看完以后最大的感受。他们在精神上遗世独立,他们从小就有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数学王国。数学不需要实验室,不需要经费,一切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和头脑。

  关于片子

  前面两集古代数学拍得不错,有例题有解释有人物有风景有轶事。后面两集到了近现代数学就基本拍成风景片了,略显枯燥。特别是最后一集,希尔伯特的23个数学问题,其实就提到第1个连续性假设、第8个黎曼猜想、第10个丢番图方程,有些抓不住主题,变成了数学家人名的罗列。

  还有就是如果能把最新的数学分支加进去,比如博弈论、混沌理论的初步介绍,而不仅仅是列一个名字。

  :本片的主持人(?)从长相到谈吐到气质都不像是数学家... 看来我也偏见了,数学家也有外向型的么~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八):伟大的BBC

  講到中國算術,馬庫斯重點提到算籌、河圖洛書。如果給足夠的片長去申發,高級幻方基於紙級幻方的排列組合及易經象數,九章算術和祖沖之的圓周率近似,道學背景下的陰陽與二進位(或許對萊布尼茲有所啟示:D),流行於宋代理學興盛背景下的算盤相對于算籌其實是形象的位值概念,只不過印度 *** 數字中0的發現和pi的分數近似等等確實令人印象深刻.還有秦九韶居然能得到十次方程的近似解;對於馬庫斯本人迷戀的質數,其實有很多類似的美麗例證,比如宮商角徵羽、西洋音律裡的音階、七原色赤橙黃綠青靛紫...四集看下來,一些形象的數學模型深入淺出,相當有意思,歐拉以後的解析幾何發展脈絡、著名定理的證明過程和一些全新數學分析 *** 的提出源因更加令人激動。如果小時候能看到這樣的紀錄片該是多麼美妙的事情。而那時我們只有枯燥的競賽題...BBC依然榮耀著大不列顛的文化光暈。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九):Glory of Solving

  看《Men of Mathematics》的时候,在一篇评论中偶然看到了这BBC记录片的名字。这片子,前两集是古代数学,带我看了一下世界的风景,不错,很漂亮,其他的似乎只剩下喧嚣的闹市了。

  到第三集,一改前两集的风格,进入了那些漂亮的欧洲小镇,就听到了好多耳熟能详的名字,Descartes Newton Leibniz Gauss,这些人在我的想像中往往都是那么神秘,因为我无法把现实生活同他们联系起来,我无法想像什么样的工作环境能蕴育出这么多的智慧。跟着这位Oxford数学教授,我到了他们的小镇,到了他们的房子,他们的床,看到了他们留下来的笔记。当我看到Leibniz和Gauss工整的稿纸后,不得不感慨数学家们的严谨,一笔一划,皆有章法。若小时的我能看到原来天才的数学家们也不乱写乱划时,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粗心大意的毛病了,最后还看了看欧拉还有那著名的七座桥。这些东西,曾经是那么的抽象,但现在在我头脑中却又是这么的具体。

  1900年,Hilbert的提出了他的23个难题,引无数英雄折腰。身受精神病折磨的Cantor,一天只工作四个小时的庞克来,还有一位美国的女数学家。他们终生不论身处何境,都为之而奋斗,为之着迷。若一生能有这么一项事业可以追求,也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it is not material gain,but the glory of solving,这是另一种祟高, 另外一种永恒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十):数学

  有了一个直观的感觉 数学和解决生活问题息息相关,并因此世代长存。我想说的是数学的发展,你所思考得来的数学——倘若你有被载入史册的计划——就最好是和当下的技术息息相关的部分,不要想的过余远过于抽象以至于现实技术可以达到你的想法却要几百年之后,那么你在世时不会有名,只有等待几百年后某某说你的观点被证实了才把你从死人堆里拉出来。就这个观点来开,理论脱于实际不好,数学的推进太快于时代技术也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可偏偏总有人引以为幸。为把自己的名声放在几百年之后大放异彩而欢喜。

  投身什么的人都是一样,数学家必须投身几十年才能掌握所应并有所发展,所以如果什么都得不到是很怀疑自己的价值的。而要使数学家这一部分人得到他们的价值,一是树立奖项,二是以发现公式或解开谜题为其名。

  就像你不懂一个东西,拼了老命搞了几十年,终于得出了一个结果,你就满足了。这个时候你仅仅以自己的满足快乐,外在的声誉实在没什么用了。

  宇宙之迷也是我很感兴趣的。数学如果是抽象的哲学,而这种哲学有利于理解世界,那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