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萝卜文学 > 网络文学 > 《山月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山月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山月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山月记》是一本由[日]中岛敦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月记》读后感(一):传奇的中岛敦与其笔下的英雄人物

  “中岛敦是日本文学史上转瞬即逝的天才”,人们这样评价中岛敦。

  与同年出生,不断发表作品,最后选择自杀的太宰治相比,这个33岁出现在日本文坛的中年男子,从崭露头角——成名——与芥川奖擦肩而过——因哮喘去世,一切都在同一年里发生,丝毫不给我们反应的时间,似乎更加让人惋惜。

中岛敦

  中岛敦出生于汉儒世家,所以为他中国古典小说式的文风奠定了基础。读其作品会发现,大多是志怪小说或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中人物为刻本。

  在《山月记》中,除了收录了中岛敦的几部奇异短篇外,还包括《弟子》、《李陵》两部中篇及长篇小说《风?光?梦》。

山月记8.8[日]中岛敦 / 2013 / 中华书局

  《李陵》一篇中司马迁打破了前人的“述而不作”的文字体系,将编年体改为纪传体的形式,把历史人物变得更加丰富。中岛敦或许极为赞成这一方式,于是才将那些活在我们课本里的人物拿出来从其经历及心理方面,进行更鲜活的创作,将冲突、矛盾一一展现。这样的创作无论是对他还是对我们,都是迷人的。

  受盖棺定论的判词的影响,我们似乎很少将“每个人独立成个体”的想法放到古人身上。但在《弟子》中我们能看到,子路虽然依附孔子,我们从他的角度看,他才是主角,孔子的言行教诲转化到他这又是另一副模样。而《李陵》中的李陵是一位真正的好男儿,无奈留在匈奴,但当他见到了牧羊的苏武时,却无限惭愧,只能留下对更优秀的人的敬佩与对自己的命运与选择的叹息。

让读者信服的是现实主义,让读者入迷的是浪漫主义。

  中岛敦在长篇小说《风?光?梦》中借史蒂文森之口,把他对创作的认识表达了出来,当然,他也是这样实践的。在《山月记》一文中,李徵自恃清高,执念以文成名最终变为老虎,是荒唐却有趣的浪漫主义;而最为人孰知因悔恨说出的那句: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养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

  是与我们贴近的现实主义。

  也难怪中岛敦会去创作《风?光?梦》这样一部长篇,他与史蒂文森确实是像的。同样因病前往太平洋岛屿,同样对殖民统治不满。或者,他心中把史蒂文森当成一个更高于自己的存在——坚持写作,与统治者抗争,认为小说是文学创作中最好的表达方式,将创作以之为生命(虽然偶尔也会怀疑自己这样做是否正确)。

  当中岛敦在太平洋帕劳群岛上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为笔下的人物源源不断创造生命时——就像史蒂文森抛却富裕安乐的生活,选择斗争与写作——像子路不辞辛苦,选择虔诚的跟着孔子——像苏武在大漠无人问津,明知死更容易却仍努力的活着。只是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呢?《风?光?梦》中是这样解答的:

在我们身上有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什么,它比我们更智慧。

  我想这个更智慧的东西,也许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一种渴望,也许,是一种穷尽一生也要追寻的使命感。

  《山月记》读后感(二):山月记随笔

  虎代表着「臆病な自尊心と、尊大な羞恥心」,这是原文中的话。

  「臆病な自尊心」(怯懦的自尊心)说的是他即使生活贫苦,也希望通过成为诗人留名千古。而「尊大な羞恥心」(傲慢的羞耻心)说的是他害怕承认自己没有才能,所以不去跟诗友老师切磋技艺。就是这样的性格致使他没能成为一流的诗人,把他逼到如此境地。

  其实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说其实很多,有人说这是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不管有没有才能都得放下身段虚心学习交流。有人说说这篇文章写出了对于艺术这个领域挑战的风险,很多想成为艺术家的人可能都抱有这种烦恼,不敢直面自己没有天赋的事实。也有人说李徵变成虎之后叙述自己的惨痛经历是表达现代人无法根据自己的意识来决定命运的烦恼。他的性格使他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这是一个日本文学博客对于李徵的总结「天才には届かない秀才、凡人にはなれぬ秀才」(达不到天才的秀才,不屑当凡人的秀才)

  总的来说他比起一流诗人所差的是天赋和一个接受现实的心。

  关于作者中岛敦,他从小受到亲戚们的影响(他们家大部分的亲戚都是汉学者),就对中国文学颇感兴趣。33岁英年早逝的他在晚年因为得知自己时日无多,就像把自己的所有才能都灌输进去一样,写下了许多文章。他在死前几个月的时候,他的「光と風と夢」一度成为芥川奖的提名作。

  这篇文章其实也可以说成是作者对于自己的尴尬境地的描述。

  《山月记》读后感(三):志のある三流は四流だから

  「己の珠にあらざることを惧れるがゆえに、あえて刻苦して磨こうともせず、また、己の珠なるべきを半ば信ずるがゆえに、碌々として瓦に伍することもできなかった。」『山月記』に李徴の釈明はたぶん多くの人悩みを話しているでしょう。最近大ヒットの日本ドラマ『カルテット』の中にもそのようなセリフがあります。「注文に応えるのは一流の仕事、ベストを尽くすのは二流の仕事、三流の仕事は明るく楽しくお仕事をすればいいの、でも志のある三流は四流だからね。」

  李徴は才能に恵まれて、もともとはこの才能を活かして官について、暇の時興を添えるために詩作を書いて楽しく三流をするはずなのに、彼は賤吏に甘んずるを潔しとしなくて、詩家として名を遺そうと思います。しかし、李徴は詩作に耽りながらも、自分の才能と夢を百パーセント信じていなく、すべてを賭けられなくて、つい悲しい四流になりました。

  『カルテット』の中で、四人の主人公はすべて音楽の夢を抱いて、才能に恵まれていますが、トップにはなれませんでした。不如意の人生を送っていますが、音楽の夢を捨て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でした。あるきっかけで、四人のバンドはある有名なピアニストのコンサートに誘われました。誰に認められたこともない四人は嬉しくてたまりませんでした。しかし、この四人はもう一度運命に弄ばれてしまいました。ピアニストの都合で、四人は現場で音源を合わせて演奏しているフリをするのを要求されました。全員は悲しくて悔しくてこのコンサートをやめて帰ろうと思った時、あるメンバーが他の三人を止めました。「それ、やっぱり、そのどおだったんですよ。これが私達の実力だと思います。現実なんだと思います。そしたら、やってやりましょう。」そして、演奏しているフリをした四人はスタッフに志のある三流、すなわち四流と呼ばれました。

  しかし、私は四流になるのはよくないとは思いません。自分の夢を捨てて楽しく生きている三流より、叶わなくてもずっと自分の夢を追いかける四流のほうがいいと思います。でも、四流の道を選んだなら、自分の僅かな実力と多くの不足を認め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四流の道を選んだならは、もっと自分の決意を固めて、そしてもっと自分の才能を大切にし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もし李徴は臆病な自尊心と尊大な羞恥心を捨てて、もともとの自分を受けて、決意して夢を追いかければ、一流になることができなくても、もっと楽しい四流になることがてきるでしょう。

  《山月记》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很佩服一个日本作家对某些中国的东西看得如此透彻,这本书是由一个一个的故事组成的,它并非简单的历史叙述,可以说,这本书是在历史舞台下,作者对于人生,存在的自我创作。

  在这其中,最打动我的故事非李陵篇不可了,人很复杂,不仅仅是历史书上那简简单单的一两句话就能评价的。

  “经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这首诗,道出了作者的无奈,李陵,时不利兮的悲情将军,命运和你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人生,命运,有时,真的很无奈吧!李陵无奈,司马迁无奈,苏武无奈,一个故事,三个人物,作者对于其理解之深,令我赞叹的同时,也不禁开始思考,三个交叉的人物,对于“我在”的寻求与探索,或许正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吧,但每逢看到苏武归国时李陵羡慕,黯然的眼神,我不禁也伤感了起来,想他李广与李陵,也许真的是时代太残酷了吧。

  《山月记》读后感(五):对人性的知性的理解

  “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终于知道自己并非珠玉;然而心中又存着一丝希冀,便又不肯甘心与瓦砾为伍。”

  遇到好的小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就觉得怎么没有早点读过,说不定我看待事物的 *** 会是另一种样子。对于我来说,看书就是吸取一些好的想法,完善我思考的 *** 与角度。

  后记中,将中岛敦形容成一位彗星作家,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他英年早逝,更因为他的作品的光芒太过耀眼吧。看山月记的时候,我觉得场景很像晚上捧着平板看东西一样,一直有光照在脸上。

  很久都没有看过有近代的作家,用这样语言与措辞方式来写小说,简单点说就是书中的前几篇,有古风。而且是亲切的古风,不是那种佶屈聱牙,看上去觉得很厉害,却没兴趣读下去的样子。

  影响最深的当然是《山月记》,开头引用的几句话里面,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这样承认,心里面确实狂汗。但是我不想变成大老虎,所以,这就像一则警示恒言,在怀着向好之心不断向前的路上,当脚步放慢,渐渐走到人迹罕至的小路上的时候,我要回头多想想这些话,是不是我下面就会变成老虎了。这可不像变成狼人或者被蜘蛛咬一口那么酷。

  中岛敦的家庭是个汉学世家,他有如此深的功底真的很令人羡慕。不过他的小说中也有很多和风的特色。

  例如《牛人》里面,日式的腹黑术被显露无疑,让人觉得背后发凉。

  而《李陵》里面也有很多典型的日式的叙述思考方式。看许多日本的小说,作者在处理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或者想像读者传达某种看法的时候,常常将这种讨论与思考转化成非常平凡的生活场景里的一次内心独白或者一次朋友之间的不经意的简短谈话,或者是孩子和父母在饭桌上漫无目的的闲聊,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正有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李陵》这篇短篇,从好多的角度来反映了这样的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插句话,成长的过程,很多时候,就是要把儿时的名人,大英雄拉下神坛,让他在凡人中间接受二次打量,左看看,右看看,转个圈再看看,才发现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无奈或坚持。中岛敦在写作的时候,当然没人会跟他说,这个人在中国是个名流千古的人,可不能写俗了。于是,李陵会像现在的大多数人一样,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对司马迁为自己辩解而遭罪并没有太多的感觉--我们又不熟;司马迁在受罚后,成了写作机器;苏武也有一种非常人的固执,他的归程也是由来于一场有意的安排。虽然这样看起来,尽失原先的光彩,但是长大的我们,不那么容易被忽悠的我们,却觉得这样的解释更容易接受。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缺了一个真实的或者无限逼近现实的解释。

  书的后面,有评论者赞美了中岛敦对人性有着知性的理解,我不能同意更多。当对人性的知性理解通过平凡的场景用古风的叙述方式讲出来,这样的结果真的美妙,就像梅子饭团,那一丝的酸甜最让人惊喜。

  《山月记》读后感(六):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欲为一事则太短

  第一次听说中岛敦这个名字是源自一句被很多人引用的“鸡汤”:

  “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终于知道自己并非珠玉;然而心中又存着一丝希冀,便又不肯甘心与瓦砾为伍。”

  这句话出自他的著作《山月记》,击中了很多人的灵魂深处。

  他何以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

  虽然在中国并不出名,但是在日本,中岛敦一直有“小芥川”之称,大概因为两人的人生和作品存在着相似之处。鲁迅的这句话可以视为对芥川龙之介作品的总结:“所用的主题多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之心情。”对生存的不安与苦恼,同样是中岛的主题,更进一步地,这不安与他的怀疑主义和对文明的反思息息相关。

  和芥川一样,中岛的小说大量取材于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在历史题材的旧瓶中注入现代意识的新酒,可以说是双方的共同点。

  比如这两天看的这本《山月记》(中华书局,2013年),它收入6个短篇,2个中篇,1部长篇。取材多半来自中国古典,比如《论语》(子路)、《左传》(牛人)、《史记》(李陵),形式上类似鲁迅的《故事新编》,以想象补充细节,赋予历史人物新的性格与形象。

  难以想象一位日本作家竟将中国历史写得如此深入,将史上以极简文字记载的人物,赋予其如此深沉的思考、不安的怀疑、敢于否定权威和自我的勇气,夹杂作者个人思辨,投射主观情感和经历,心理剖析细致入理、感同身受。

  他用他整饬典雅的文字,另辟蹊径,从我们耳熟能详的素材中铺陈出幻想与语言的织锦。他的人物,从历史的盖棺论定中挣脱出来,他赋予他们以血肉,丰满他们在困穷的时代与现实之下自我的悲怆、孤独、对自我的拷问以及绝望之下不息的勇气。

  其中根据唐传奇小说《人虎传》改编而成的《山月记》一向为人激赏,这是一篇为世上无数才华横溢却拙于锻造,满怀理想却为现实所困的年轻人所做的自叙,其中毫无疑问渗透了作者高傲而坚毅的人格。

  作为原型的《人虎传》所讲述的不过是唐代常见的神怪故事,陇西李征恃才倨傲,不愿屈迹卑僚,竟化而为虎,一天,李征故交陈郡袁傪路经岭南,偶遇已化为虎的李征,李征乃托故友传录文章,并照顾妻儿。这个故事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理解,既可以说李征变成老虎是对他恃才傲物的惩罚,也可以认为是对一个有才华的名家子弟兽化的惋惜,总之这里的重点主要放在了化而为虎上。

  中岛敦的改编在于运用大量的心理独白,使李征的形象陡然丰满且确定起来,成为了一个极容易引起现代人共鸣的形象——努力的“失败者”——

  “我原本是想作为诗人成就名声的。然而诗业未成,却遭逢了这样的命运。以前的诗作数百篇,固然尚未得见天日,连残稿的所在大概也已经堙没不明了吧。然而这些诗中,我尚能记诵的还有数十首。我想请君为我将之记录下来。当然,并非事到如今还想借此假充诗人面孔。诗作的巧拙高下暂且不知,无论如何,我一生执著于此以至家破心狂的这些东西,如不将它的哪怕一部分流传到后代的话,我就连死也无法甘心的。”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

  比起一开始就什么都不在乎,甘愿接受自己在人世间碌碌无为的人来说,付出巨大的努力却不得不接受失败,无疑要苦涩的多。李征之被愤懑与挫折吞噬,正来源于他所怀有的巨大期望。对于天性敏感的人,与世浮沉的挣扎常是难以忍受的,但要到达彼岸就不能不经历这样的淬炼。

  李征的化而为虎既是一个警告,期望愈大,就应当具备更为强大的意志,付出更多的执着,又是一种无可奈何,足够的努力不一定总是带来希望,天赋有时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这里我们体会到了命运的战栗与悲剧式的美感,问题不在于选择前者或是成为后者,而在于对每个人来说,命运只能顺流而下。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存在这种矛盾的人,我们不知道对他们来说曾经的人对现在的虎来说意味着什么,可能是一种青涩的无知,但我觉得更多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相信在那是一种在我们涉世未深的时候的良知。

  人最不应该忘记的是过去,即使那白月已经失去光彩,我们仍需记住凝望。

  《山月记》读后感(七):人不成虎心成虎

  很可悲的一件事情,在李徵变成一条老虎的时候他才恍如隔世的明白这么多的道理。诚如李徵自己所言,连道理都不知道就被强加在身上的事情也只能老实接受,然后再连道理都不知道地活下去,这就是我们这些生物的宿命。

  活到这个年纪,我们不免有时候也会悲观的发现,我们很难轻易的改变一些东西了,我们在豁达的心境中开始学会接受任何事情。可能会有人觉得年轻时候的李徵是可悲可怜无知的,如果是更年轻的我来看这篇文章,我一定会这么想。当他自嘲的说出这些无不是我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在作怪的时候,我们又开始不免为以前不明事理的主人公而感到可惜。没有珍惜大好的岁月来实现价值。在这样的世界观下,我们总是渴望去实现什么,这种东西在古人面前也是很有诱惑力的,就像李徵在变成老虎恢复人的良知时仍然不能忘记那未曾发表的诗文。可是现在发现,命运选择李徵变成一条逐渐忘记从前的老虎是对以前辜负才华,对他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和厌恶钻研刻苦的倦怠的惩罚,更是一种奖励。

  在时不时恢复人性的那几刻,他总是能感觉到命运的捉弄,但是我猜他一定是学着向这种不可抗力而屈服的,不然也不会说出,不论是兽还是人,也许起初都是某种其他的东西,一开始还留有最初的记忆,然而逐渐忘却,最后变成一心以为自己从当初就是现在的模样。这句话说的真的是让世人惊醒,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曾经引用一句话,说俄国是一个没有记忆的国家,是一个国民全体失忆的国家,是一片没有历史的处女地。这诚然是充满嘲讽的,任何一个人都会选择记忆来弥补时间流逝不复返的缺陷。但是有时候选择又显示出那样的痛苦。李徵知道自己可能不会变成人了,而且在成虎之后犯下那么多以人类视角来看龌龊的事情,所以在回想起自己从前是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充满无尽的痛苦。如果有一天我们也会变,变的连昨天显得遥不可及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也会去忘却过去,或者试图去修改记忆。任何改变都需要去推翻过去,不管这份改变是自愿还是不情愿。

  “阿,我是怎样地恐惧着,悲伤着,哀切着那曾经是人的记忆的消失的啊。这种心情谁也不可能明白,也无法明白,除非他竟然也有和我一样的遭遇。”李徵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虽然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外表变不成虎,内心却都是会变成虎的。我们在追逐中一定会忘记最初的自己的,如果你真的要坚持走下去的话。李徵开始的时候内心变不成虎,所以他归卧故乡,绝交息游,潜心于诗作。可是这样子的后果却是在不得不为了生存重回官场受到的等级的冲击。命运就是喜欢这样子的捉弄人,如果你的内心拒绝改变,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也很难去接受你,最后你还是要变成虎。

  其实变成虎最大的代价不是你要去做你曾经厌恶的事情了,而是那个你忘不掉的过去时不时的出来扰乱你。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存在这种矛盾的人,我们不知道对他们来说曾经的人对现在的虎来说意味着什么,可能是一种青涩的无知,但我觉得更多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相信在那是一种在我们涉世未深的时候的良知。

  人最不应该忘记的是过去,即使那白月已经失去光彩,我们仍需记住凝望。

  《山月记》读后感(八):中岛敦的光风霁月

  同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和太宰治等声名斐然的同时代日本作家相比,至少在中国,中岛敦显得实在太过于小众。 并不是说中岛敦的作品不够优秀,相反,他在《山月记》展现出的才华与任一位同代作家相比都毫不逊色。唯一的原因大概是中岛敦与主流文坛的大相径庭以及初登文坛那年中岛敦就因病逝世吧。 我曾接触到《山月记》传播最为广泛的段落,彼时产生的那种被人看穿的奇异感觉,让我惊叹于中岛敦对心理精确的认知与精准的刻画。 只是我不曾预料到,《山月记》仅仅是一篇篇幅10页左右的短篇小说,而《山月记》一书则是中岛敦的作品集,共收录中岛敦六部短篇、两部中篇和一部长篇。 这九部作品,大多取材或改编于原有的典故、传说或者人物经历,但在经过中岛敦对人物和情节的再加工之后,故事却更显圆润丰满。中岛敦的“再加工”更像是熟读故事后对人物进行的重新探索。 而这种对人物的重新探索,尤以《山月记》和《李陵》为最佳。 《山月记》改编自唐代小说《人虎传》,只不过在两部作品里,李徴化虎的原因却全然不同。 《人虎传》中的李徴,是皇族之子,留恋仕途却恃才傲物、不满俗吏,致使自己仕途受阻,在郁郁不得志中最终发狂。而李徴与寡妇苟合之后杀人放火,致使寡妇一家数口葬身火海,这种因果报应则变成李徴化虎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山月记》中的李徴却是在自卑与自负两种极端的性格不断拗折中化为异物。他素有才名、自视甚高,他的自负让他不屑官场曲意逢迎,只想凭借诗名流传千古。但他同时又过于自卑,他不敢在诗道一途求师访友、精雕细琢,因为害怕发现自己才华不足,结果导致自己挑不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不得已再次入仕为官却发现先前自己瞧不起的同僚早已身居高位。这种失意和苦闷,更进一步加大李徴“懦弱的自尊心与自大的羞耻心”,孤独无处诉说,只能对月咆哮,主人逐渐被内心的野兽所驯化。 而这种人性的逐渐丧失,《山月记》要比《人虎传》体现地更为透彻。《山月记》里,李徴化虎后向友人托付后事时,比起濒临饥寒的妻儿,更关心微不足道的诗业,人性被自私的 *** 所压制,进一步深化了李徴的悲剧。 如果说《山月记》通过描写李徴的郁郁不得志来映射中岛敦对战时日本文人自我怀疑的反思。那么《李陵》就通过把李陵、司马迁、苏武三人的故事,以李陵为中心相互纠缠,来反思中岛敦对自我存在的怀疑。 中岛敦故事中的李陵不同于历史上那个主动投降的李陵,在中岛敦的故事里,李陵以少击多、血战不降,甚至被俘后的第一反应都是自杀或者借机刺杀单于。 也正因为这种对祖国的忠诚,李陵和因为李陵辩解而获腐刑的司马迁的悲剧就更加不幸、更加值得同情。 假意投降的李陵却不被汉武帝所理解,汉武帝暴怒之下对李陵的家人采取的暴行致使李陵接受了匈奴给予的友情和地位。 但李陵对祖国的忠诚却使他在匈奴的土地陷入深深的角色冲突。他把自己的不幸完全归结于自身,这种角色冲突在李陵见到北地牧羊的苏武后进一步加剧,甚至落入“苏武是义人,自己是卖国奴”这种纯粹的自我阴暗怀疑中。 而中岛敦在《李陵》中塑造的司马迁同样与史实与较大的出入。根据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自述,他书写《史记》是向死而生,是扼住命运的咽喉。 但在中岛敦笔下,司马迁在遭受腐刑之后就同李陵一般陷入自我怀疑,甚至将遭受腐刑归因到“我活在世上,便是唯一的错处”。 这种状态下的司马迁,生存的唯一价值就是编写一部史无前例的史书,中岛敦笔下的司马迁在遭受腐刑那一刻已经死去,活着的只不过是一部为修史而存在的无意识的机器罢了。《史记》成书不久后,司马迁也去世了。 《李陵》的两个悲剧角色,都把悲剧的原因归咎于自身而陷入对自身存在的自我怀疑,并在这种自我怀疑中一步步走向死亡。 中岛敦在《李陵》中借司马迁之口表达对史书的不满:人们在事件中的身姿虽然被描绘得很鲜明,但是对导致做出那些事件的他们每一个人自我的诠索却不够。所以在中岛敦的作品中,对角色心理精准的刻画随处可见。 这就使中岛敦的作品有一种奇特的魅力,他对已存在的故事进行再加工,却赋予故事角色更为鲜明的特征,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会让读者误认为——这就是角色的独白,浑然忘记中岛敦才是故事的作者。 大概这就是独属于中岛敦的梦幻吧。

  《山月记》读后感(九):三读《山月记》

  中华书局今年5月再版了中岛敦的《山月记》,想不到我读完的时候已经是7月份了。有太多人讲述过《山月记》和中岛敦了,我也并讲不出什么新鲜的,似乎很没有必要写这一篇书评了。但是看完了心里有感触,总要找个小小的树洞宣泄一点什么,心里才踏实。

  《山月记》这本小书里,装了九个故事,就算是长篇小说也不很长,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就能读完的篇幅。但是读过后,却并不轻松。我想是因为这些故事里充满了张力和矛盾,每一个都内凝着惊心动魄的命运,每一个都拥有在读者内心肆意生长的魔力。中岛敦真会写故事。子路也好,李陵也好,每一个都活生生的,穿越了千年,却不失血肉。明明生活中并不认识这样的人,甚至类似的都没有,为什么这些人、这些故事读起来那么感同身受、那么真实呢。

  《山月记》毕竟是太有名了,前人的阅读感悟很难不影响后继的阅读者。有意无意地,大家都会在《山月记》里找寻中岛敦的影子。而中岛敦的影子又是那么的明显。一本书读下来,倒仿佛和中岛敦亲近了许多。好像他的人生轨迹、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性格志向,全部触手可得了。《山月记》里的人物似乎都有些孤独,李陵也好、李徵也罢,都承受着不被理解的痛苦。中岛敦也承受着这种痛苦吗。好像是这样的。但是凭借着《山月记》中的倾诉,似乎他又拥有了很多懂得他的同伴。这些人听到了他的呐喊,还为他所倾倒,可是如果一个人这么容易被懂得,世上怎么还存在着如此多孤独飘荡的灵魂。

  既然是中岛敦的内心倾诉,既然是李陵、苏武的人生命运,为什么读者会如此受触动呢。在那些拷问自我的文字中,不仅蕴含着故事主人公的命运、中岛敦的命运,还蕴含着读者的命运。中岛敦写李徵受困于“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这实实在在是平凡人的心声和困境啊。带着自命不凡,企图读懂作者的心情翻开了这这本书,满纸文字却都直指自己的悲哀与懦弱。在日常生活中被掩埋了的人生的悲哀处,在《山月记》这面镜子中被明明白白照了出来,再也无处回避。

  也许是因为李陵、李徵也好,中岛敦也好,翻开《山月记》的你我也好,究竟都是人,都拥有着人的宿命和窘迫。或许也不必太惊讶于作为日本人的中岛敦可以行云流水的书写中国故事,他只是在每一个故事里都看出了“人”的共性,他只是写出超越时空的“人”而已。

  读《山月记》,是读故事,是读作者,更是读自己。

  《山月记》读后感(十):《人虎传》的理想与现实

  整书通读下来,令我印象最之深刻的章节莫过于《人虎传》,李徽年少博学多才,得以官吏,却恃才傲物,不屑为官,退隐归乡,谢绝门客,成日沉浸诗词,然久,终一事无成生活困窘,不得以重新为官,却沦落为当日不屑为伍的同僚的下属,备受打击的李徽,终一日发狂化虎,后在昔日好友面前吐露衷肠,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