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萝卜文学 > 网络文学 > 20篇带感悟的读书笔记

20篇带感悟的读书笔记



20篇带感悟的读书笔记

导语: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很多人说起读书都会谈到它的诸多乐趣,特别是那些喜欢读书的人,会觉得自己在书的海洋里畅游、想象,无拘无束地享受那份世外桃源所带来的超凡脱俗的感觉。以下是萝卜文学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篇带感悟的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

篇1《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我最爱看的书是《爱的教育》。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三遍了,但我还想多看几次,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受教育。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是三年级的一个意大利小孩——安利柯。这本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安利柯所见所闻的感人故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爸爸看护着》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乡下少年去看望爸爸却阴差阳错认错了爸爸,但在这个年轻人知道真相后还好心地照料这个“爸爸”,直到这个老人家去世。故事太感人了,年轻人的爱心真伟大。

这本书中我最崇拜的人是卡隆,他善解人意,还乐于帮助同学,充满智慧和正义感。我以后也要向他那样,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如果我们从小就知道爱别人爱自己,帮助别人不图回报,别人帮助我们常怀感激之心,人们就会因富有爱心而善良,世界就会因充满爱心而美好。

20篇带感悟的读书笔记

篇2《水浒传》读书笔记

读了《水浒传》,一百零八个栩栩如生的英雄好汉形象在我的心目中不断高大起来……

《水浒传》以宋江起义为线索,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 *** 的悲壮画卷,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同时向我们展示了宋代的政治文化、民情风物等社会景观,并成功塑造了宋江、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一大批鲜明的梁山好汉形象,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传奇,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读了《水浒传》,我深深地感到: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做到是非分明,积极伸张正义,在自己努力做好事的同时,尽力劝阻别人的不良行为,从点滴做起,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篇3《简爱》读书笔记

简爱是一个极为平凡的女孩,从小失去父母,被寄养在里德舅妈家,但是无论她怎样做也讨不了舅妈的欢心,于是她决定要上学。到了学校,听她的好朋友海伦说那里是一个相当于孤独院的学校时,她万分欢喜,正因那里的孩子都是孤儿,她们的想法是一致的。她长大后在那里做了两年老师,当她离开了学校,开始找工作,不久她就拥有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后来,她救了罗切斯特先生,并和罗切斯特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孩。

是的,这就是简爱的一生,从书中我看到了她的勇气,看到了她的爱与尊严,我感到一种惭愧,如果换作是我的话,罗切斯特先生的房间着了大火,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冲进去用水把火浇灭。

现实生活中父亲母亲他们做错了,我却不敢反驳,但是简爱却立即纠正了大人说的话,我却说都不敢说,其实我心中的小人在大喊:不!你们错了。简爱的勇气我十分佩服。

简爱,一个平凡的女孩,其实她并不平凡,她很伟大,因为她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即使是最平凡的女孩子,也要有自己的勇气、爱与尊严。

篇4《格林童话》读书笔记

《格林童话》是通过“寓教于故事”的形式,让读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懂得道理,汲取到健康成长的丰富“养料” 。并且,通过寓言故事,教读者一些课本上未能学到的道理。教会读者“分辨善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人不能懒散”“智慧是进步的阶梯”“遇到危险要冷静”等做人、待人的道理。

《格林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生动流畅,简明易懂,朗朗上口,充满了德国的乡土气息。

《格林童话》寓教于乐,每一则故事都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背包、帽子和号角》告诉人们做事不能太贪心,多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好报;《灰姑娘》则说明了凡事不能光看外表,美好的本质总有一天会被人发现的;《不孝的儿子》教人们懂得了对待父母、长辈一定要孝顺、尊敬……

文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善恶对错一目了然。不少主人公憨态可拘、滑稽可笑,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总是把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冲突置于斑斓多彩的幻梦之中,借助神奇的力量化解矛盾,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告终。故事中,自然与神奇,现实主义与浪漫幻想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使读者既感到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又体现了读者的意愿,从而得到满足。如今在这样一个物欲如潮如流的社会里,有些人迷失了方向,有时无法正确辨别善与恶、对与错。这种时候,不妨看一下《格林童话》,在一个个生动、简单的故事里你会体味出内在的深刻意义——以理性的态度去辨别世间的善恶对错。看《格林童话》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放飞,看看故事情节体味一下其中的意义,欣赏其语言艺术的特色。犹如采撷最丰硕的花果,吮吸最甜美的甘露,来滋养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篇5《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

打开《海底两万里》,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和书中的主人公探险家尼摩船长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

鹦鹉螺号的尼摩船长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性格古怪,但看到朋友死去却会无声地落泪;他知识渊博,会收容所有厌恶陆地的人;他会把上百万黄金送给穷苦的人;他会把整口袋的珍珠送给可怜的采珠人;甚至还为法国 *** 偿还几百亿国债;他还会逃避人类,对他人施行可怕的报复……尼摩船长对人类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心中充满无尽的痛苦,却仍是个善良的人。

在南极缺氧的时候,当时只有潜水服上的储气罐里还有一丝空气。那时由于缺乏氧气,他们几乎虚脱。这时,尼摩船长没有去吸那最后一丝空气来维持生命,而是把生还的机会留给了教授。他为别人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行为感动了无数读者,也深深感动了我。

作者的惊人之处不但只是他写的夸张、动人而富有科学意义的小说,更惊人的是他在书中所写的故事,尽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不足为奇,但是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的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这是怎样的预见力,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篇6《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我从小爱看《三国演义》,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常捧着厚厚的《三国演义》啃,似懂非懂地沉入惊心动魄的大战之中。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最着名、最杰出的历史小说,他向我们展示了精彩壮阔的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无论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是阴险狡诈的曹操,还是心胸狭窄的周瑜、英勇善战的关羽、赵云……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诸葛亮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欣赏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鞠躬尽,死而后已,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他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巧摆八阵图,空城退敌、以木偶智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一个个故事打动人心,使人难以忘怀。就拿“草船借箭”来说吧,虽然他知道周瑜妒忌他,想用造十万支箭陷害他,可他顾全大局,豁达大度,不愿意在大敌当前时与周瑜闹翻,而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他预测三天内必有大雾,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机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轻易出兵。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受箭的面积大、数量多;让军士“擂鼓呐喊”,是为了虚张声势,提示曹军射箭方向;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积,使船身保持平衡,又能使回程顺风顺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来十万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怎能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呢?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好书,每阅读一次,我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篇7《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地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

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

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地笑起来……

为什么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阿富汗,阿米尔仍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哈桑,那个最忠于他的奴仆,不,是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与不安中。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故事的结局,索拉博的不语和沉默以及放风筝时他的笑,让我感到一丝悲伤,却也有如负重释。因为阿米尔追过,救赎过,勇敢面对过。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许就是在不断怀念和追寻过去中度过的,我想: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心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淋漓尽致。

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读完这本书就像品一杯茶,有一点点苦涩,但其中的甘甜让我回味良久。其实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吗?

篇8《 *** 的葬礼》读书笔记

《 *** 的葬礼》,作家霍达的代表作,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深情回望中国 *** 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 *** 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文学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群像,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她文笔的倾诉,让我这个一直对 *** 教淡漠的人,对它肃然起敬……我了解了许多 *** 在生活中的传统礼节和常用的 *** 语,因为文中的 *** 人对至高无上的 *** *** 格外信仰。回想书种种,不知该怎样评价书中所展现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因为,霍达以她深刻的内涵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都是让人荡气回肠的。我为成熟、漂亮、处处透漏出现代女孩儿特点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赋有责任感的楚燕潮的爱情悲剧而深深惋惜,为梁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啬的毁掉两对人命运的行为而遗憾。但一方面,也觉得她很可怜,毕竟韩子奇曾给予过她伤害,她有权利为所欲为。梁冰玉呢?我觉得他应该是本书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为那个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儿,最终却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孤单漂泊他乡。

篇9《童年》读书笔记

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两人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有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

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严厉地处罚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们现在丰衣足食 ,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和“心肝宝贝” ,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差别,一个是天堂, 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篇10《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高鹗续(一说是无名氏续)。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有十几个版本,通行本为程甲本。脂本是20世纪新发现的“古本”,原名《石头记》,通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据传为曹雪芹叔父,曾对《红楼梦》进行更改、评点)。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标志着“高鹗续书说”已经被抛弃。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它并不只是一部言情小说,它更是一部对君主专制社会末期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的概述,这已经逾越了言情小说的范围。《红楼梦》起于言情而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与厚度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

篇11《简爱》读书笔记

“你以为我贫穷、丑陋、弱小,没有性情没有知识吗?你想错了!我有性情,有知识,同你一样!”词句中对独立、平等的追求掷地有声,虽是出自女性之口,却铿锵有力。这段文字,是《简爱》中最经典的传世名句。

《简爱》一书,讲述了女主人公简爱坎坷的一生,她经历了无数困难与挫折,好似一生都伴随着苦痛:年幼失怙,在舅母家寄人篱下;舅父死后,被送入校规严苛到变态的寄宿学校,学校里新交到的好友海伦惨死,当了家庭教师准备和罗切斯特先生结婚时,发现他是个已婚人士……

面对苦难的人生,简爱从被动地接受到不屈不挠地抗争,穷尽一生追求自由和平等,坚持自尊自爱,努力自立自强。她就像一朵始终向上的凌霄花,磨难只会让她拥有更强大更执着的精神动力,更加努力地去以理性之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苦难成了她追求幸福的催化剂,她成为那个年代独立女性的典范。

简爱这个人物形象一直在文学长河里闪光,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影子,她是作者对于理想女性的寄托和向往,是对“女性应该自立自强”这一精神追求的大声呼喊。

在夏洛蒂?勃朗特所处的时代,妇女地位卑微,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女性若是以写作为生,会遭到抨击,就像《小妇人》中那位编辑对乔说的那样:女性在故事中的结局最好只有两种,要么嫁人,要么死掉,这样人们才爱看。简爱这一平凡却闪光的女性形象,推翻了这样的定论,震撼了一代人的心灵。

独立、平等、自尊自爱、自强自主……我会牢记自己的阅读收获,不忘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奋发前进,即使遍体鳞伤,也要向上攀登,做一朵在风雨中不改本色的凌霄花!

篇12《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一本散文集,宁静而思,作者在这本书中详细的叙述了自己的思想转变过程,对与人相处,与环境融合,与人生的思考。感受自然,摒弃自己浮躁的内心,享受经历人生过程的乐趣。

前段时间工作事务较多读了这本书,当时一读就喜欢上了,书中开篇的宁静生活吸引了自己。这本书在某些方面,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动,让我明白原来孤独不是贬义,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工作生活中只要能够忍受住孤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更多来自于大自然的感召,可以有更多的思考,这让我想到了叔本华的一句话“享受孤独”,两者观点可谓不谋而合。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如何生活是一个恒久的哲学命题,而作者梭罗在书中给了很好的诠释。

书中没有华丽感人的词语表达,但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在处世之中的淡然、从容。悠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经过了两年的所谓逃离现世的生活,让梭罗领悟到了生而为人的真谛,也深深的感染了我。

我在读完了这本书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有了一种想法,也想要和梭罗一样,搬到某个偏僻的地方去生活,或者找一个深山寺庙去修行,也想要让自己彻底地孤独起来,可是现实的生活还是不允许。无论生活变成什么样子都必须要勇敢面对、去接受;逃避是没有用的,要积极面对,遵从自己的内心,享受美好的生活。

篇1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那是一次文化的旅行,无论是恢宏安详的莫高窟,还是凄凉萧瑟的宁古塔,抑或是悲壮肃穆的阳关,总能让人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历史的踪迹,先人们留下的痕迹总能点燃他思想的火焰;那是一场辛苦而充实的旅行,当地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景总能与他的思想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对历史文化的追忆更让人回味无穷。

他就是余秋雨先生,用《文化苦旅》浓缩羁旅与苦思,化山水为文,牵古迹成思。当我们捧读这本著作,仿佛看到余秋雨先生带着他国土之上万里行过的步伐,带着他笔下被风景嚼过的文字和被岁月酿过的情怀,向普罗大众缓缓走来......他摒弃了那些陈词滥调,用他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笔力雄劲浑厚的水墨山水画。跟随余先生的脚步,无限风光映入眼帘。不论是优美的,还是凄楚的,他的思想,抑或他的文字,都层层渗透到这万千景色之中,让这景色更增添了一份理性与思想的色彩。

敦煌莫高窟,在那里守了一千年,恍如一位安详的老者,默默地用壁画记载一个又一个的时代的变迁。莫高窟的艺术主题是佛教,它是形象艺术的佛教,但它所承载的又不仅仅是一千年的形象的佛教史,还是一千年的绘画史、一千年的雕塑史、一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敦煌莫高窟的恢宏是超乎想象的,是永远读不完的,无论你读书万卷还是学富五车,在敦煌面前,你永远是个才疏学浅的小后生;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

神秘府邸天一阁所蕴藏的文化更是深沉。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阮元说:“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 自明至清数百年广阔的中国文化界所留下的一部分书籍文明,找到了一所可以稍加归拢的房子。余秋雨先生写道:“明以前的漫长历史,不去说它了,明以后没有被归拢的书籍,也不去说它了,我们只向这座房子叩个头致谢吧,感谢它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这些藏书虽然命运多舛,最后在战火中消失殆尽,不禁让人痛惜。可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总有一个天一阁。文化作为精神基因,时刻存在于你我的脑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

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初识宁古塔,我以为那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塔式建筑,但是宁古塔没有塔,只有那蛮荒与流放的可怜人。但是,宁古塔的历史总是凄惨中带着几分艳丽,就仿佛寒风凛冽的冬日中几点腊梅的红一般。在这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见的流放地,余秋雨先生回望那无数文人被流放的历史,一段段已逐渐被人遗忘的旧事也缓缓走入我们的视线。文人的到来让宁古塔也有了文化的绚丽,《宁古塔志》《宁古塔纪略》《宁古塔山水记》等作品的相继问世让这个荒芜的地方也有着文化的色彩。凭着这种苦难中的高贵,被流放的文人可以在生死存亡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余秋雨先生一路依雪孤寻梦里阳关,置身于“白域”,自己被天地吞食,天地也被无尽地延伸,思维被理清,也被放空。“任何站在这里的人都会感到自己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阳关既不像敦煌莫高窟那样恢宏,也不像白帝城那样世故,更不像黄鹤楼那样华美。阳关有自己的特点,它生活在沙场之上,必然会有许多英勇将士之墓,它给人一种肃穆,使人对他肃然起敬。先生走过迎风铺陈的坟墓,古战场的悲泣、幻想中的惊骇,一座座凹凸中的英魂,不在史册中留名,仅在这冰天雪地中静默凝望着千百年来岁月剑穗的流光,何其悲壮!

《文化苦旅》似文化悲喜的向导,看见太多别人眼中一望足矣的风景,也掀翻太多的历史封尘:柳侯祠的石碑,裸陈着沧肃;沙原隐泉的老尼,孤守着平静;都江堰的石像,是至圣至善的遗言……走一程,听一程,着墨在纸上,引思在世间。无数文化古迹背后,是一个个高贵的生命在支撑;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势必会经历坎坷。因此,余先生所说的“苦旅”,确是指创造之苦,即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艺术的重大使命,便是在寒冷的乱世中温暖人心,给人一丝慰藉。余先生在书中也告诉了当代人文化存在的真正方式:文化并非阳春白雪,而是镶嵌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正如本书序言中所说:“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这些来之不易的文化遗迹、历史流光,需要我们去邂逅,去发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读罢《文化苦旅》,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们之所以回溯来处,发掘精神的河床,最终是为了向广阔未来奔涌而去。我们要履行好历史赋予的文化使命,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守好文化的特色,传承文化精髓,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传承。漫漫文化路,需要我们勇敢、执着、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篇14余华《活着》读书笔记

一开始知道《活着》这本书,是在我的学生时代,曾听过姑姑的讲述。后来知道了有部非常知名的电影《活着》斩获了国际大奖,由此看了整部影片,影片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男主角福贵身上,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发展与变革。故事讲述了主人翁由民国到战争,再到新中国,又经历文革等等时代的变迁。一个人怎么受到了如此多的苦难!

后来在我高中毕业那年的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原著——余华的这本《活着》。书并不厚重,黄色的封面尽显时代的沧桑,可以说是一篇并不算长的长篇小说。书里描绘了一个中国农民从青年的纨绔,到中年的变故,再到老年的凄凉!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苦难,亲情,友情与死亡的故事。

那个炎热的下午,坐在老家的竹木梯子上,一口气读完了它,痛心至极。被里面的故事所发生的一切一切深深打动。原著内容甚至比电影里更加凄惨和令人悲痛。在这个故事里,男主人翁福贵一家仿佛上帝从乐园中赶出来的受难者一样,其人生就是为了曾经的出逃而赎罪,在经历一番苦难后进入坟墓的关口。故事从主人翁母亲的凄惨离世,到女儿不幸又变成了哑至此真正的悲剧才开始渐次上演。主人翁福贵妻子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妻子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虽然最后苦根的死亡电影版有了删节,我想也大概是为了照顾观众的情绪吧!尽管如此,但主人翁还是一如既往地活着,这部小说把人生的苦难描写到了极致。原著里凄惨的主人翁福贵被一次次亲人的死亡,内心撕扯的粉碎,最后只剩老了的他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作者余华用不乏温情的笔触在描绘这个关于死亡的故事。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那个年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吧。

在原著中,每个人物的刻画都是那么的生动而又现实,他们中没有一个人逃避责任,而是勇敢的承担起了这一切。

在我看来这本著作的背后,它讲述的不单单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的悲哀的故事,而是讲述了一个经历种种磨难还活着的人的经历和感受。在一切灾难面前唯有活着最为真实,当人对生活有了这等感悟,一切就变得淡定多了。就像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经过一场重大变故的人,往往会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样。读完此书,使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能让人对活着有更坚韧的力量!我们所有人都没必要患得患失——活着总比死亡幸福。

篇15《圆明园的毁灭》读书笔记

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人们为申奥成功欢欢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一个百年的恶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今天,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我对那段百年的恶梦有了更深的了解。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圆明园中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

但是,1860年10月6日,英法连军侵入北京,将圆明园洗劫一空。为了销毁罪日,10月18日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打入我门的“心脏”.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耻辱,现在,已经不需要我们浴血奋战了,所以,我们要把这奇耻大辱化为我们心中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使我们这个发展中的新中国变成一个世界强国。我们必形谨记:落后就要挨打。

我们决不能忘记这段奇耻大辱,把仇恨化成激励我们不断上进的力量,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新中国。新中国的发展就应该由我们今后来不段的创造,所以,我们更应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篇16鲁迅《故乡》读书笔记

他叫鲁迅,他叫闰土。他是高高在上的少爷,他却是少爷家忙月的儿子。

闰土和鲁迅其他的朋友不一样,他是乡下的孩子,他给鲁迅讲了很多鲁迅不知道的稀奇事。

如怎样捕鸟,在那下雪天扫除一块地,放上秕谷。有怎样看瓜,过客摘一个西瓜吃这不算偷,可以看出乡下人的热心肠。还有海边的五色贝壳,还有很多很多。

我相信,这一定是鲁迅童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可是数年后的再次相遇,那时的封建却打破了他们美好的友谊。鲁迅见到已经长大了的闰土叫出了那声久违已久的“弟弟”迎来的却是闰土的一声老爷。

谁知鲁迅那时的心情?一定是从天上落到地下。

篇17《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书笔记

最近,我被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这本书深深吸引,书中主人公的精彩曲折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探险,充满了神奇、也充满了危险。他们看到了火山喷发,经历了地震、干渴、暴雨、洪水、雷火,还曾被狼群攻击、鳄鱼包围,罗伯尔甚至从兀鹰爪下得以逃生,幸好大家都安然无恙。这次探险途中,他们结识了巴塔戈尼亚人塔夫卡,正是他救了罗伯尔的命,也正是因为他做向导,一行人才逢凶化吉。在坚定的信念支持下,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历经磨难和挫折,终于找到平漂流瓶的主人——格兰特船长。

读了他们的故事,增加了我迎接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输液时的情景。有一次我发高烧,妈妈将我送到了医院,在医生准备输液器械的时候,我有点害怕,就对妈妈说:“妈妈,扎针可疼了,咱们别输液了,回家吧。”妈妈说:“不行!你正在发高烧,不输液就好不了。再说你还要上学呢,病快点治好,就不用耽误功课了。”该扎针的时候,我非常害怕(因为我胖,护士一般要扎两三针才能扎上,有时候还不得不在脚上扎针)。

心里非常慌乱,紧张的眼泪都流了下来,我甚至收回手要拒绝输液了。就在此时,我忽然想起《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的那一群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的主人公们,他们航行了大半个地球,经历了重重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永不放弃,依然坚持,终于在一个岛屿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平静了下来,于是我勇敢地伸出了右手让护士扎针。果然,护士扎了好几下才扎上,扎完针后,护士夸奖地说:“你真勇敢,像个男子汉!”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像《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的探险者一样,树立必胜的信心,不畏艰辛,勇敢地迎接困难与挑战,既然行动就一定坚持到底,直到事情的成功。在生活中,我们要不怕艰难险阻,不做懦弱之人,要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做勇敢的人,成为生活学习中的强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去积极奋斗!

篇18《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The farther backward you can look, the farther forward you are likely to see.”(你回首看得越远,你向前也会看得越远。)

看着摊开的《自然辩证法》,脑海中莫名闪现出丘吉尔的这句话。时至今日,我们已无从得知,在恩格斯人生的最后几年里,他为了这部著作到底回首了多少岁月,他又究竟看到了多远。但从这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我还是看到了恩格斯未了的心愿——用这部著作发展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把它推广到作为自然学实践对象的自然界中。

《自然辩证法》,正是恩格斯的心之所向。

“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随着页面的翻转,我依稀能看到恩格斯说这句话时微扬的嘴角……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自然界都被认为是静止不动的,一个彻头彻尾保守的自然界。在这个自然界中,今天和明天没有区别,一切都和它诞生之初时一模一样。”恩格斯用这样一段话,概括了文艺复兴时期以降,自然科学发展最初阶段所形成的错误观点。

理论一旦形成,就必须依靠实践来论证或者推翻。恩格斯在书中也展示了自己的实践 *** 。为了证实“催眠颅相学”,他和朋友对一个十二岁的活泼男孩做了实验,结果证明“催眠颅相学”不过是一种江湖骗术罢了。恩格斯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基础,生动地阐述了何为“自然辩证法”。

科学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辩证法更是如此。作为一部学术著作,《自然辩证法》并不完美。悠悠一百多年后,它里面的很多结论也已经过时了。但我们今天还要研究它,还要学习它,还要在事业中运用它。这是因为,它蕴含的真理是不朽的,并随着岁月的淘洗而愈加鲜明。一百多年过去了,透过这些依旧闪耀着思想光辉的文字,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在恩格斯的身后,还有很多人在坚定地前行着、实践着……

篇19《断舍离》读书笔记

“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让我们在收纳整理中,放下执念,遇见更好的自己。”不用的东西会不停地释放出停滞运,而家里的垃圾和灰尘所释放出来的,就是腐朽运。只要把重要的回忆放在心里就好了,东西则完全可以扔掉,好让自己重新恢复当下该有的状态。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要让物品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留下真正需要的东西。收纳整理时,要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着手,做到使用方便。不管食物还是其他东西,都只买最当季的。当缘尽了,就潇洒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我们就领悟了断舍离更深层的思想。断舍离是一门学问,整理肉眼看得见的环境,同时也是在整理我们自己的人生…

篇20《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这是一本回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书中有批判,有嘲笑,可以视为鲁迅的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不仅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现实关怀的一面,这也是真正的鲁迅。这本书确实非常好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在大人们的眼中,孩子永远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我们总说,童年已是曾经,现在我们已经告别了童年。却殊不知童年的时光还在我们身边徘徊。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心中洋溢着童年时代的生活,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无常》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琐记》记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读书的经历;《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范爱农》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

最令我难忘的,是《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这两篇文章。阿长是阿长与山海经的主人公。她是鲁迅幼年时的保姆,是在鲁迅童年生活中影响力最大的人。她睡相很难看,总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她平日喜欢“切切察察”;满肚子繁琐的封建迷信道理,常给鲁迅讲故事。文中处处体现了阿长对鲁迅的爱,和鲁迅对阿长的怀念。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老师,正直、热情、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他十分关心鲁迅的学习,耐心仔细地纠正鲁迅讲义上的错误,并引导鲁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习。当他得知鲁迅要放弃学医后,很惋惜,并把他的照片送给鲁迅留作纪念。

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浓浓的爱,这种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我从中也学会了如何关爱别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去帮助他,而不是嘲笑他,这是关爱;当别人遭遇不幸时,一句理解的安慰,这是关爱;当别人帮助你时,一句诚恳地“谢谢”,这也是关爱……

《朝花夕拾》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情感,鲜活的人物融合成一篇篇精妙的散文,这里面有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有对社会的强烈抨击,也有对往事的深切怀念……

一篇篇文字让我看到了中华伟丈夫在成长路途上的一颗拳拳爱国心;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勇气……

《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